400-848-8001

为梦想奋斗,就是一种幸福

2018-11-01 16:27:26
来源:中国军网
TAGS: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习主席强调,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引进和集聚人才,努力培养造就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型军事人才队伍。近年来,我军文职人员队伍不断壮大,汇聚了大量创新型人才,为强军兴军增添新鲜血液。从即日起,本版推出“创新路上的文职之星”系列报道,聚焦跋涉在科研创新路上的文职人员,敬请垂注。——编者 

创新路上的文职之星

主持或参与10余项国家、军队等科研项目,发表科研学术论文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项,获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荣立三等功一次……

如此辉煌“战绩”,属于一名文职人员——后勤工程学院军事供油工程系教员梁建军。他用10年坚守,换得硕果满枝头,用点滴匠心成就“创新达人”的美誉。

寒假的一个夜晚,刚从实验室走出的梁建军,在办公室里接受了笔者的采访,畅谈他的科研创新之路。

痴迷科研攻关,服务部队战斗力

“我从小就崇拜军人、向往军营,为部队战斗力服务是我的梦想!”在梁建军的讲述中,10年前的那次选择其实很简单。

2007年,梁建军研究生毕业,好几个效益不错的企业陆续抛来橄榄枝,许以优厚待遇。恰巧此时,后勤工程学院在互联网上发布了招聘文职人员的启事。得知消息后,梁建军毫不犹豫选择了报名应聘,加入文职人员方阵。

“为梦想全力以赴,就是一种幸福。”梁建军如是感慨。

正是源于对梦想的追求,对科研事业的痴迷,走上文职人员岗位的他,整天“泡”在实验室,努力提高能力素质。2300多平方米的实验室,100多台仪器设备,每一种实验设备的调试、使用和维护等操作流程,他都了然于胸。

很快,梁建军在工作上崭露头角,站稳脚跟。真正让他得到领导和同事认可的,则是一次由他牵头设计的器材革新。

梁建军所在实验室经常会进行油气爆炸类实验。这类实验难度大,需要同时运行压力采集仪、智能点火器和多台高速摄影机。一直以来,同时启动机器的做法主要有两种:电子触发器触发和多人同时操控。采用前者,智能点火器瞬间7500V高压的脉冲浪涌,可能引起摄影机和压力采集仪短路;用人工同时触发,又会因为每个人的反应时间不同造成实验数据不准。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梁建军带着学生一头扎进了实验室。他们采用直流的方式将实验仪器的电平触发、脉冲触发、机械触发等多个方式串联,“同步触发器”随之诞生,同时诞生的还有火焰探测器。两个仪器的发明,取代了之前购买的器材,不但测量的实验数据更加准确,也极大地节省了人力。

一次次锐意创新,为梁建军赢得了踏实肯干、创意多的口碑,不仅许多同行点赞,部队官兵遇到困难时也经常给他打电话寻求技术支持。

勇于迎难而上,“拆弹专家”美名传

“业精于勤荒于嬉”,这是梁建军的座右铭。在同事眼中,梁建军始终干劲十足激情“满格”。

2008年汶川地震后,距离震中不远的原成都军区某油库16个半地下油料储罐发生裂损,成为16枚“定时炸弹”,时刻危及当地群众生命安全。在学院接到排除险情的任务后,梁建军主动请缨,跟随课题组奔赴现场。

“油罐中充斥着易燃易爆的油气,排险的关键就在于将油气安全排除。”经实地察看与反复论证后,梁建军所在课题组明确了思路:用稳定的阻燃气体与油气进行置换,再将淤积在罐内的油泥烤干封罐报废。

究竟哪种阻燃气体最为适宜?罐体内氧气需要控制到什么比例才能确保安全……为破解这些难题,梁建军与战友们没日没夜地展开实验。凭借坚持不懈的努力,在经过近千次的探索后,他们终于找到了合适的阻燃气体——二氧化碳,并将罐体内氧气比例确定为6%。

携带实验成果,梁建军随课题组再次来到油库,足足在现场蹲守了近一个半月,日日风餐露宿。最终,他们安全顺利地将“定时炸弹”全部排除。当年,梁建军所在课题组荣获集体三等功,并赢得了“拆弹专家”的美名。

任务虽然结束,但“拆弹专家”们却并没有止步于此。梁建军随课题组以这次任务为契机,全身心投入到爆炸控制技术的研究当中。2013年10月,他们协力研发的“军用油库油气爆炸防控科学理论与关键技术系统研究及应用”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不仅如此,梁建军对自己的实验成果进行了总结梳理,编写了第一部科技专著《受限空间油气爆炸数值模拟》,并取得了多项发明专利。

传道授业解惑,做学员的“知心人”

梁建军喜欢跟学员打成一片。“朝气蓬勃的学员点子多,更能激发我创新的灵感。”他深有感触地说,同时在育人中也可收获一份成就感。

每年新生入学,梁建军总会不厌其烦地教授学员设备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技巧,还自行设计了好几种比较先进的实验台架,方便学员进行实验。每当学员遇到问题困难时,不管多忙,他总会及时出现、排忧解难。

学院毕业学员、现任某部排长的白金矿,聊起自己准备考研时梁建军对他的关爱,仍然心存感激。那段时间,白金矿精神状态不佳,对未来的军旅路充满焦虑。梁建军经常和他谈心,结合自身经历,帮他解开心结,鼓励他勇敢前行。时至今日,他依然清晰地记得梁教员对他说过的一句话:“走入社会,你会发现很多地方很复杂、浮躁,但踏实勤恳永远是最好的法宝。”

有一次,在给国防建筑设备工程专业的学员上课时,梁建军发现部分学员学习积极性不高,就特意抽出10分钟,撇开教学任务,专门给大家聊起了“人的成长”这一话题,引导他们投身科研事业、矢志建功军营。

学员李国庆告诉笔者一个细节,梁教员的工作笔记上,详细记录着学员提出的建议,每一条他都认真对待、毫不马虎。仔细听取学员的心声,尊重学员的意见表达,这何尝不是对学员的另一种关爱。

“平凡但不平庸,小岗位有大作为。”总结自己10年文职人员生涯,梁建军的眼神中满是坚定:“我会一如既往地坚守下去!”

责任编辑:李兴科

查看全部

热门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