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同一事物,不同人有不同看法,所做出的决定自然也不尽相同。然而,那些心中充满正能量的人,往往能从别人觉得没有意义的事情中,洞察其价值所在并成就精彩。空军第一航空学院文职人员陈为伦、辛公彩夫妻就是这样的人。
近日,记者慕名前去采访,在聆听他们克服挫折、岗位建功的故事中,感悟这对夫妻的“幸福观”——幸福与物质没有太多关系,更多源于内心的笃定。
咫尺与远方:他们选择背井离乡追逐理想
2007年7月,研究生刚毕业不久的陈为伦、辛公彩做出了两个重要决定:其一,喜结连理;其二,同赴空军第一航空学院参加文职人员招聘。
乘火车从家乡山东省日照市出发,经郑州转车,历经十几个小时的奔波,两人来到位于河南省信阳市的空军第一航空学院。从此,他们的人生航迹便与这所军校紧密相联。
在别人看来,两人的选择有些“任性”:信阳市距离日照市1000多公里,在那里没有亲人、朋友,一切都那么陌生,一切都要重新开始。他们不是没有更好的选择——家乡一个事业单位多次向他们伸出橄榄枝,提供的岗位离家近、待遇可观,不论是对双方父母,还是对这个刚组建的家庭来说,都是一份极具吸引力的工作。
两人心中的天平默契地向“远方”倾斜。如两人所愿,经过招聘考试、面试、试讲等诸多环节,他们最终步入文职人员方阵。让人暖心的是,学院不仅根据专业特长和个人意愿为他们分配合适的教学岗位,还在房源比较紧张的情况下,给他们协调解决了住房问题,让他们能够在远方有个温暖的家。
转眼近10年过去,陈为伦至今仍记得第一次走进学院时的激动心情。“听到嘹亮的军歌,看到整齐的队列,感受紧张活泼的氛围,我就觉得来对了地方!”陈为伦告诉记者,这里尽管离家远了,但离自己的理想近了。他们在本科、研究生阶段均主攻师范专业,而且两人从小就向往军营,到军校当文职教员,既能教书育人圆教师梦,又能服务部队圆军旅梦。
安逸与挑战:他们选择迎难而上实现价值
这几年菜市场离家近了,可陈为伦夫妇依旧还保持着一周买一次食材的习惯。谈及这个习惯,还要从两人刚刚走上教员岗位说起。
由于在地方高校所学专业知识与军校专业课程有很大差别,要想胜任教员岗位,夫妻二人只能从零起步。面对严峻挑战,同批来的文职人员中有的选择退出,有的选择“转型”,而他俩却选择迎难而上。
“要想当好教员,必须先从小学生当起!”陈为伦、辛公彩两人下定决心要啃下专业知识这块“硬骨头”。他们白天到教室听老教员授课,晚上加班学习到深夜才回宿舍。两个人很少逛街,每周只利用周末半天时间购买生活必需品。购物归来,陈为伦将食材堆满冰箱,保鲜期短的蔬菜放外面,耐存放的放里面。这种购物方式,慢慢成了两人的生活习惯,一直延续至现在。
在陈为伦、辛公彩的攻坚阶段,所在系领导专门选派教学骨干分别对他们进行一对一帮带,手把手解答知识难点、纠正教学方法。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半年后的新教员教学审定中,陈为伦、辛公彩取得了前两名的好成绩,顺利走上讲台。
这只是两人教学路上的第一步。专业教学内容涉及空军歼击机、运输机、直升机等多种机型多个设备,所需知识量极大,需要不断充电提高。在这条艰难跋涉的学习道路上,他们知难而进,攻克难关的脚步踏实而坚定:两个人每天吃过晚饭一起准时到办公室加班,然后再一起相伴返回,时常讨论问题、共同进步提高。
如今,陈为伦已经掌握了10余种机型的仪表知识,辛公彩也成了为数不多可以用专业英语给外军学员授课的教员,两人的专业知识水平都处于各自教研室的先进行列,并在岗位上收获精彩——陈为伦获得国家专利4项,3项科研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奖三等奖;辛公彩参评全军优质网络课程评比获二等奖,6篇学术论文获空军军事理论研究征文三等奖。
奉献与索取:他们选择默默付出不计回报
陈为伦、辛公彩一家已经连续四年是在回老家的路途上度过除夕夜的。空军第一航空学院外军学员每年放寒假最晚,辛公彩到大年三十才能把课上完。不出“意外”的话,今年的“跨年”,他们依旧会在路途中度过。
其实,他们完全可以借种种理由,请领导调整辛公彩担负其他教学任务,或者调整一下课程安排。然而,陈为伦、辛公彩两人始终没有向组织开口。他们认为尽管自己不是军人,但到了部队就要有军人的觉悟。
2013年11月,由于培训任务突然增加,原来负责《航空航天概论》这门课的教员,因临时担负其他任务而无暇顾及。这时,教研室领导找到辛公彩,想请她临时分担《航空航天概论》的教学任务,她二话没说加班加点投入备课、补充知识,最终成功登台授课,受到领导和学员的好评。
2016年前后,教研室陆续来了4名新教员,都急需补上专业知识短板。找谁来当带教老师呢?教研室领导想到了理论素养过硬、教学经验丰富的陈为伦,但也有一定顾虑:带教老师非常辛苦,要一节不落地听新教员讲课,陈为伦本身教学任务就重,害怕他“吃不消”。当教研室领导征求意见时,陈为伦欣然应允。在他手把手帮带下,这4名新教员全部一次性通过了教学资格审定。
只要教学任务需要,陈为伦、辛公彩这对夫妻就会冲在一线主动作为,虽不是军人却有着相同的担当。有付出就会有收获,凭借出色的教学科研成绩,辛公彩多次受到表彰,收获“优秀教员”称号;陈为伦荣立三等功一次,并在1月初被评为首届“最美航院人”。
“不走出去,也许我们永远不会遇到彼此。”
当笔者问及两人如何相识相遇时,坐在眼前的南京陆军指挥学院文职人员夫妻臧鹏飞、唐小丽相视一笑,不约而同地说出了开头这句话,顿时把这个清冷的冬日早晨变得暖热。
2011年3月,石家庄。随着鼠标轻轻一点,即将从河北经贸大学毕业的臧鹏飞,向南京陆军指挥学院投出简历应聘文职人员。不安于回河北老家发展的他,决定去另一座城市,经历另一种生活。
而距离石家庄800余公里的湖北荆州,已在一家医院工作两年的唐小丽看到了学院文职人员招聘信息,厌倦安稳的她燃起了去南京闯一闯的强烈愿望。
于是,臧鹏飞与唐小丽背起行囊,一个由北向南,一个由南向北,踏入同一座城市,走进同一个考场,入职同一所学院。就这样,两人相识、相恋,于2015年携手走进婚姻殿堂。
“我们都很庆幸,在那个对的时间里遵从内心选择,遇到了对的人。”夫妻俩把幸福牵手归因于“命中注定”。
入职后的臧鹏飞在干部部门工作,不仅要学习协调办事,还要熟练掌握各类文件政策,这对刚刚毕业的他来说挑战不小。正因如此,他虚心向身边领导同事请教,利用点滴时间抓紧学习,很快便胜任岗位。然而,他却并不安于现状。
2013年,学院展开文职人员招聘工作,此次招聘工作是在全军首次统一招聘的背景下展开的,不仅无先例可循,还要求更高标准。臧鹏飞觉得,这是一个提升锻炼的好机会,便主动请缨揽下重任。
然而,事情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简单。在遭遇一次次失误与碰壁后,他满心的激情逐渐减退,一度陷入焦虑。唐小丽曾从事过类似工作,有一定经验。她鼓励臧鹏飞不要灰心,从制订计划到各项工作的推进,每遇到困难两人都合力攻坚。
关键时刻,领导与同事主动施以援手,帮助臧鹏飞协调解决各类矛盾问题。很快,臧鹏飞走出困境,开展工作越来越得心应手,圆满完成招聘任务并得到上级领导认可。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臧鹏飞“不安分”,唐小丽也没少“折腾”。
唐小丽在干休所从事老干部护理工作,这对于医护经验丰富的她来说可谓轻车熟路。按理说,她完全可以过上朝九晚五、按部就班的生活,可她偏不按“套路”出牌,不仅加班加点学习理论知识,主动向前辈讨教理疗、针灸等手法,还为每个老干部订制个性化护理方案,以周到的服务赢得点赞。
别看两人挺“不安分”,可在关键时刻服从大局毫不含糊。前不久,臧鹏飞计划着同唐小丽一起回趟老家,正准备向领导申请休假之时,学院接到一项紧急任务,作为骨干的臧鹏飞觉得这时候自己说啥也不能离开战位,二话没说当即推迟计划退掉火车票。
“浪漫,就是风雨路上有你伴。”6年多来,臧鹏飞与唐小丽互相支持,在各自的岗位上取得优异成绩,多次被评为优秀文职人员。采访即将结束,两人向笔者规划未来。从他们口中勾勒出的“小目标”里,笔者愈发肯定,未来发展道路上,这两颗“不安分”的心将永远不会停止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