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装保障是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能打胜仗的重要基础。战争离开了保障,人无粮草、车无油料、炮无弹药……部队就不可能形成作战能力。
兵法云:“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战争实践表明,一场战争不仅考验前方作战的实力,同时更考验后勤补给能力。放眼古今中外战争史,谁的保障能力强,谁就拥有更大的胜算。
第四次中东战争,刚开始处于劣势的以色列军队,由于具备强大的战场抢修能力,成功修复720辆坦克,结果左右了战争胜负的天平。
在中东战场上,还曾发生过这样一幕:一名美国海军陆战队员在战斗中发现他的“巴雷特”狙击步枪打不出子弹,他马上给巴雷特公司的一名售后客服打电话。售后客服在45秒内教会这名士兵如何调整机匣,使枪恢复了正常使用。随后,这名士兵迅速投入到战斗中。
翻开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我军后装保障能力建设始终是围绕“能打胜仗”展开的。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口号,“南泥湾好地方,家家户户纺线忙”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解放战争时期,人民群众用肩挑、车推、驴驮、船运等方法,将大量粮食、弹药等军需物资运往前线,有力地保障了战略决战的胜利;抗美援朝战争,我军构筑了一条“打不垮、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源源不断地向前方运送物资,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后勤保障的奇迹。彭德怀曾多次讲:“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百分之六十至百分之七十应归功于后勤。”
我军保障能力建设今非昔比,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的部队保障筹划不精细,关注作战行动多,考虑保障行动少;有的部队保障链路不顺畅,作战力量不知道保障力量在哪里,保障力量不知道作战力量有啥需求;有的部队保障行动不及时,装备抢修率低,后勤供应跟不上……这些短板弱项不解决,势必影响部队战斗力。
这些矛盾和问题,正是改革的关注点。后装保障作为作战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作用在于为作战体系联“网”、通“脉”、供“血”。在信息化局部战争中,小编组、大合成、模块化、多能化成为作战编组新样式。我们的后装保障必须顺应集成多能的发展趋势,按照机动作战、立体攻防要求,构建适应性强、反应灵活、精干高效的保障力量。如第80集团军某旅勤务保障营的战场实践,给我们提供了新的观察样本、新的启迪思路。
从一片绿叶,可以观察一个春天。各级领导要自觉做到仗怎么打、保障就怎么建,作战需要什么、保障就发展什么,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使命感,与时俱进加快推进后装各项准备,确保一声令下,能够快速反应、保障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