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848-8001

穿上军装,国即为家

2019-10-16 09:39:56
来源:解放军报
TAGS:

提起家国情怀,我脑海里首先浮现的是老屋厅堂里那面挂满“光荣之家”牌匾的墙壁。岁月如歌,吟唱着我的家国与边关:我的太爷爷18岁就上了朝鲜战场,腹部中弹依然坚守阵地;爷爷军校毕业后,志愿赴边到贺兰山脚下;父亲在南海某岛屿服役,一扎就是30年。骨子里的家国情怀宛若川流不息的江河,绵延交织在我的血脉当中。在我当兵入伍前,我和父亲彻夜长谈,聊起他的戎马生涯,父亲的一句话让我铭记在心:“穿上军装,国即为家。”

军校毕业后来到塔克拉玛干沙漠工作,我才渐渐理解了这句话背后的含义。我所在的部队赓续着359旅的精神血脉,当年在王震的带领下,359旅创造的南泥湾奇迹又一次在新疆上演。1954年10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正式成立,十余万官兵集体就地转业投入边疆生产建设。没有编制和军饷,官兵们就住进地窝子,喝着涝坝水,自筹粮食吃。挥起手中的“坎土曼”,在劳动的歌声中将荒漠戈壁变成塞上明珠。怀着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热忱,湘江两岸的八千湘女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四万名女兵,志愿踏上进疆的列车,投入大生产行列,与十余万名转业官兵一道,共同筑起新疆大地的丰碑,八千湘女上天山的故事至今仍被传为美谈。

“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责任和担当,乃是家国情怀的精髓所在。从穿上军装的那一刻起,军人个人的命运便与国家之荣辱休戚与共。军人也是平凡人,只因为肩负着对国家和人民的担当,才将对“小家”的牵挂置于对“大家”的守护之后。从秋瑾“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的壮志豪情,到雷锋“我们是国家的主人,应该处处为国家着想”的掷地有声,从李向群“怕苦不成人,怕累不是汉,怕死不当兵”的慷慨激昂,再到杜富国“你退后,让我来”的斩钉截铁……一代代革命军人因国而忘家,因公而忘私,把个人价值融入对国家和人民的大爱与奋斗之中。

回顾自己一家四代人近70年的从军报国经历,足迹几乎遍布了祖国的天南海北,谈及国防和军队建设近些年的飞速发展,先辈们脸上总是溢满了笑容。对于他们而言,从踏入军营的那一刻起,“小家”同“大家”的关系便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命相依。正因为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所以使命感与责任感也随之油然而生。追根溯源,那种以民之心为己心、以国之任为己任的使命感责任感,就来自那个叫作“家”的地方。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一首《我和我的祖国》唱遍大江南北。“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歌声越过海岛,飘过山川,让远离家门、为国尽责的军人听了热泪盈眶。强军的号角响起,就仿佛来自母亲的召唤,无数军人为之振奋,激起男儿的血性担当。作为新时代革命军人,我们当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立足本职岗位主动作为、真抓实干,以强烈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履行自身职责,坚决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各项任务,积极投身到奋斗的时代洪流之中。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将个人前途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紧联系在一起,我想这便是父亲那句话背后的厚重含义。

责任编辑:郑智杰

查看全部

热门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