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争史可以看出,军事力量的触角延伸到哪里,哪里就成为人类新的战场。随着科技发展,对同一空间内的作战目标实施攻击,有了越来越多的替代手段。“穿越”作战空间的边界实施跨域作战,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常态。跨域非对称作战相对于同域非对称作战而言,主要指打破作战领域或交战空间的局限,以不对等武器装备或主导性方法手段击敌要害的作战。跨域非对称作战,不仅有望避开自己的弱势领域,实现以优胜劣,还可以通过率先获得一域的作战效果,为其他域的行动“开辟通路”。
跨域非对称作战的机理是势差制胜。传统的同域对称作战追求以大搏小、以快击慢、以强制弱,注重力量对比上的积累优势形成“量差”,以求得“泰山压顶”之势;而跨域非对称作战则充分利用交战空间的不对等性,注重以对抗机制上的相生相克形成“势差”,以求得“四两拨千斤”之巧。回顾战场空间控制权迭代演进的历史不难发现,随着有形空间向极高、极深、极远拓展,无形空间向网络、电磁、认知领域延伸,后出现的作战空间总是对之前的作战空间具有天然的控制优势,这也是当前制信息权处于战场综合控制权核心地位的根本原因。不同空间的作战效费比具有明显差异性。假如单域对抗的作战效费比为1,那么跨域的非对称作战效费比可能为4,“多域对一域”的非对称作战效费比更可能为10。这就要求指挥员不仅善于从全域对抗中找到己方主导性空间,还要善于跨域编组力量,跨域实施行动。战略空袭的“以空制地”,地基反卫武器的“以地制天”,未来空天兵器可能实施的垂直贯顶式“以天制地”,网络攻击的“以虚击实”,都可视为典型的跨域非对称作战。
跨域非对称作战的前提是体系支撑。信息化联合作战在全域多维空间进行,无论是陆海空天还是网电心理,没有哪一个战场空间能置身事外。实施跨域非对称作战,具有“一域用、多域动”“多域用、全域动”的突出特点,必须充分发挥网络信息体系的渗透和融合作用,实现力量跨域编组、行动跨域联合,通过作战体系构建的确定性,支撑跨域攻击手段对敌制造不确定性。一方面,要将己方作战体系建精建强,在弥补体系的短板和弱项,使体系成为“铁板一块”的同时,还要打造跨域破敌的长板,确立“敌无我有、敌有我优”的思路,大力发展管用实在的非对称手段,在关键时刻快速准确聚焦于敌体系弱点释放能量。另一方面,使跨域攻击的链条形成完整的闭环,无论是侦察情报链、指挥控制链、信火打击链还是作战保障链、效果评估链,都能在态势互享、信息互传、效果互用的前提下稳定高效地正常运转,防止因“看不到”导致“打不了”,因“评不准”导致“毁不掉”。
跨域非对称作战的目标是高效费比。效费比在经济领域指投资回报率,即投入费用和产出效益的比值。运用于军事领域,则是代价、效益和风险三者权衡的结果。跨域非对称作战,看似体现了力量联合向空间融合的发展变化,实则彰显了对作战效能的最终追求。对同一空间作战目标实施打击的手段多样性,造成了不同打击方案的可比拟性,增加了跨域攻击的突然性,所以,能在最短时间内、以最小代价达成最佳作战效果的作战方式,往往是跨域作战而不是同域对抗。从这个道理可以看出,跨域非对称作战不仅可能是弱势一方以弱胜强的“法宝”,以强击弱也同样适用。这便是负向非对称作战和正向非对称作战。
跨域非对称作战的重心在战役层级。“域”是一个多义字,既可以指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舆论、宗教等领域,也可以指物理域、信息域、认知域、社会域,还可以指陆海空天网电等作战空间。广义的跨域非对称作战,侧重于打击敌战争体系的弱势领域,如通过经济施压,逐步拖垮对方,为伺机实施军事打击创造条件,或以外交斡旋、经济封锁、军事威慑多管齐下、综合施策,直接达成让对手屈服的目的。这与当前流行的“混合战争”理论是一致的。而狭义的跨域非对称作战则聚焦于战役层级,侧重于打击敌作战体系的薄弱环节,其实质是作战行动从信息域发起,通过物理域、认知域的持续作战,达成使对手在社会域最终屈服的目的。可见,战役层级的跨域非对称作战更具灵活性、可靠性和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