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848-8001

让训练多一些“应激”色彩

2019-07-19 09:25:28
来源:解放军报
TAGS:

●在训练中积极创设应激条件,能够让参训官兵在适度紧张的氛围下,加速大脑运行速度,激发训练潜能,提高训练质效

应激,在医学上主要是指机体对各种刺激因素作出快速的适应性反应的过程,通常表现为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实战化训练中,可以充分发挥官兵在适度应激条件下的积极反应,采取嵌入条件为主的方式,精心构设依附于训练进程、更具挑战性的应激条件,使参训官兵精神适度紧张、精力更为集中,进一步激发其潜能,使其体能、技能和智能展现出最佳状态。

遵循内在机理,捕捉“中介”因素。应激条件下训练的“中介”因素是指介于训练应激源和应激反应之间起调节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刺激物或心理性事件对受训者的意义,这主要取决于受训者对其的认识与评价,而影响认识和评价的主观因素又包括受训者的训练理念和思维、训练经历和经验、受教育和理解力程度等。二是受训者对应激事件带来的挑战所具有的应对能力,这依赖于受训者的应对经验、手段、心理防御,以及他对应激效果的预期估计。三是应激源作用的环境因素,包括训练客观物质环境、自然环境以及人文环境等。四是受训者的身心特质,如身体素质、遗传倾向、潜在疾病、觉悟水平和个性脾气等。

聚焦能力生成,把准主要特点。在应激条件下开展训练,应准确把握以下特点。首先,是目标定位的实战指向性。注重培养官兵在突发情况下沉着应对、积极思考、快速调动身心机能的习惯,确保其在瞬息变化的战场环境下快速而准确地定下决心并有效付诸行动。其次,是训练条件的相对保密性。为了达到适度紧张的效果,训练条件可以“半遮半掩”,略带一丝神秘和含蓄,让参训官兵在扑朔迷离中甄别虚实、“突出重围”。再次,是训练对象的个体突出性。从人体机体特性、条件构设难易程度以及战斗力基本因子等综合考虑,施训过程中,应突出单个人员在应激状态下实战能力的生成训练,在此基础上,逐级提升整体作战能力。最后,是训练方法的高度艺术性。组训者须根据实际情况,在对象选择、条件构设、发布时机、过程调控等几个方面,灵活运用方法和策略,有效调动官兵参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坚持实战牵引,构设综合条件。应着眼实战需要、因岗而宜,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主动适应、形成常态的原则,预先构设和临机补充应激条件。其一,是陌生环境条件。“拥堵理论”告诉我们:在陌生人的包围下,人们通常会下意识地感到孤立无援,身体中突然增加的荷尔蒙会激发其快速找到“出路”。实践中,可让参训官兵在生疏地域、面对生疏人群、使用生疏装备等应激条件的逐步适应中,胆子大起来、心思细起来。其二,是适度超高条件。按照战斗力生成规律,训练既要源于大纲也要高于大纲。应针对受训对象专业和水平现状,选择高于其现有专业课目水平的较高条件,如专业升级训练、装备限时检验性考核、轻武器应用射击、身体极限条件下训练等,使其在相对拔高的条件下夯实基础、提升实战能力。其三,是形式超常条件。惯性思维极易使参训官兵产生懈怠、麻木、漫不经心的现象,不利于个体和整体训练质量效益的提升。因此,可通过改变受训官兵身体姿势、调整操作位置、丰富结果呈现形式等手段,构设让其产生一定紧张情绪、不同于“往常”和“通常”的条件,打破惯性思维,消除舒服状态。

围绕整体效益,活用方法艺术。施训中,组训者应根据参训官兵的综合状态,采取循序渐进诱导、总结示范引领、情绪疏导激励等方式,将应激条件下训练融入整体能力生成训练,有序推进。在筹划指导上,既要做到“浑然一体”又要防止“喧宾夺主”。树牢“一盘棋”和“锦上添花”的理念,强化组织领导、明确任务分工、细化计划安排,使训练内容整体衔接、条件嵌入自然切合、资源调度统筹整合。在对象层次上,既要关注“中间多数”又要扭住“两头少数”。既要着眼“又专又红”、精益求精培养训练能手、精武标兵、全能战士;也要通过“以点带面”“合理惩罚”,防止“困难户”成为战斗力短板。在心态情绪上,既要体现严格要求,更要坚持“爱兵如子”。以实战实训的要求加“压”,从难从严构设应激条件;以精湛广博的技艺授“渔”;运用好言辞激励和氛围鼓舞,做到褒奖及时、批评委婉、惩罚慎重,以宽严相济的氛围减“负”。在成才时机上,既要把握“适时助推”又要防止“过犹不及”。尊重战斗力生成规律,把准水平提升“拐点”,及时嵌入应激条件,科学诱导、适时助力、滚动跃升;把准应激条件的“切入点”,调控作用强度,避免出现因应激刺激过大过久而降低警觉性和适应能力、难度太小则浪费资源等现象。

责任编辑:郑智杰

查看全部

热门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