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蜂群”作战是近些年来世界各国军队争相研究着力打造的新型作战模式,其最早源于智能无人集群项目。“蜂群”以其独有的“大规模”“低成本”“高分散”“强饱和”等技战术特点,区别于当前的“高性能”“多功能”“小规模”“精确化”的精兵作战,极具颠覆性色彩。外军甚至称其为核武器技术以来军事技术领域最重要的发明,是一种颠覆性技术。那么“蜂群”作战到底改变了什么?
改变了军事主体观念
军事主体是军事运用的主导者、承担者。军事主体作为社会历史的产物,反过来对军事运动乃至社会发展产生极大影响。自人类有战争以来,人作为战争的唯一主体,始终主导、支配着物质、能量、信息在不同时空范围内进行作战,牵引战争形态的发展和演变。然而,无人机“蜂群”的出现,推动军事主体进入了人-机二元并存时代。“蜂群”作战本质是无人智能化作战平台通过物联网组成智能体系,在集群作战算法的控制下,进行平台间的自组织、自适应、自协同,实现集群自主作战的一种作战模式。这种由非人类的智能体主导、支配战争资源进行自主作战,在人类战争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尽管不久前爆发的叙利亚战争中,出现了无人化武器装备配合人类的作战行动,但参与作战的无人平台全程受人操控,与传统意义上的武器并无二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战争主体。“蜂群”则全然不同,它是由智能武器平台自主决策、自主组织、自主作战,具有了主导、思维和行动的典型主体特征。“蜂群”作战的出现,标志着智能化战争时代的开启,未来战争将由人-机双主体共同主导和影响,这将导致战争的形式和内容发生难以估量的变化,给未来战争形态演变和发展走向带来巨大不确定性。
改变了精确作战理念
20世纪90年代爆发的海湾战争,让世人认识到精确作战的高效低耗优势。随着精确制导技术的成熟和扩散,世界各国军队纷纷树立了精确作战理念。然而也正是由于精确作战理念的普及,导致当前战争面临一个全新的战争环境——精确对抗,即作战双方都试图通过增强己方精确打击效能、防御对方精确打击能力来夺取并建立优势。这给精确作战带来了难以克服的瓶颈,装备越来越精良、作战精度越来越高,但作战效能却大大降低、作战成本大大提高。有人参照“伊拉克自由”行动的实际数据进行了建模测算,假设每发精确制导弹药都能实现100%的到达率并且弹药目标比值为1.5∶1,攻击100个独立目标只需使用150发精确制导弹药。但是如果敌人的防御系统将精确制导弹药到达概率值削减到50%,同样打击100个独立目标就需要使用750枚精确制导弹药,这样的战果显然偏离了精确作战的初衷。“蜂群”作战的出现,有效突破了精确作战的瓶颈。首先,“蜂群”以廉降耗。“蜂群”中低成本无人机相比拦截的地空导弹便宜得多,即使被击落几架也不足为惜,大大降低了进攻成本。其次,“蜂群”以量增效。“蜂群”由于拥有大规模集群体量,可实施饱和攻击,即使出现作战损耗,仍然有足够数量的作战平台能够完成既定作战目标。第三,“蜂群”以散强存。“蜂群”作战中无人机通过机间网络相互链接,形成广域动态分布的态势,实现了去中心化与动态聚合,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战场生存率,另一方面又大大提高了突防概率,能够较好确保作战目标的达成。可见,“蜂群”是用群体智能作战理念代替了精确作战理念,是破解精确对抗瓶颈的有效选择,推动了作战理念由信息化时代向智能化时代转变。
改变了突防突击模式
传统空中进攻作战中,为提高突防概率和作战效能,往往采用电磁压制、隐身、高空高速、超低空和防区外远程精确打击等突防突击模式,而“蜂群”作战却改变了这一切。首先,在突防方式上,“蜂群”采用的是全向突防和临门突防。全向突防,就是没有主要方向,对敌防御体系进行全域多向突破,依靠数量规模优势抵消敌防御能力。这种广域分散,动态聚合的战法,可极大增强敌人的混乱性,使其无法重点打击也无法重点防御,陷入无处可打也无处可防的境地。临门突防,是“蜂群”通过运输机或隐身飞机投放在对方防区外前沿,自主组群后,铺天盖地地蜂拥而入,这种方式能较好地隐蔽作战企图,增大突然性,提高对方预警难度和抗击难度。其次,在突击方式上,“蜂群”采用的是分布式杀伤和饱和攻击。分布式杀伤,是不同功能的智能无人平台根据攻击目标性质自主组网编组,形成广域分布的多组攻击群,从多域多向对目标进行攻击,使对方防不胜防。饱和攻击,是通过数量规模阻塞对方防御通道或大量消耗对方防御力量资源,使敌无力招架。显然“蜂群”作战突防突击模式走的不是传统的压缩对方反应时间,实施精确破击的制胜途径,而是依靠动态组网的稳定性和灵活性以及数量规模的不对称实现制胜。
改变了武器研发思路
受机械化战争思维影响,传统的武器研发思路是基于平台设计,追求武器平台的高性能和多功能,通过综合集成各种高精尖技术升级武器平台的技战术指标,寻求武器平台的代差优势。典型的武器装备如美军F-22战机,兼备隐身性、超音速巡航、超机动等能力,在作战中既可制空,又能对地,还可利用其先进的态势感知和信息分发系统充当作战网络的信息节点。这些武器平台固然战力超群,但也存在研发难度大、周期长、价格昂贵、难以大规模列装等缺点。同时,在作战过程中,也极易形成体系重心,遭敌重点打击,而一旦出现损毁,在数量一定的情况下,其整体作战效能将出现断崖式陡降。而“蜂群”作战系统颠覆了追求单平台能力指标的发展逻辑,它把体系效能作为重点。首先,系统功能化整为零。“蜂群”把诸多作战所需系统功能分散到不同平台上,使每一个平台功能单一,但数量众多。其次,平台指数指标化繁就简。“蜂群”在单平台上尽量降低技术指标,在保证基本指标的前提下,重点保证单一系统技术指标。这样一种做法显然与现有的“大集成”“高性能”“多功能”背道而驰。“蜂群”之所以采用这样一种颠覆性路径,是因为运用了系统论的观点,通过系统网络结构的改变,一方面使各平台自由组合生成不同作战功能,一方面增加功能平台作用路径以涌现出更多作战效能,实现“1+1﹥2”的作战效果。同时,还运用了网络“去中心化”的特性,减少重心存在,增强了作战体系稳定性。这种以网络智能耦合生成的作战体系既成熟稳定又灵活多变,兼顾广泛性和针对性,可以更好地适应未来各种作战环境。而且“蜂群”研发周期短、价格低廉,确保了作战体系的高效能需求和低成本需要。
改变了现代战争规则
战争规则受战争规律、制胜机理、作战思想、装备技术发展和战争伦理、法则约束。现行战争规则是在经历了机械化和信息化战争形态发展,在国际相关组织协商下形成的,具有很强的信息化特点和以人为本的特性,强调“防止武力滥用”“约束战争规模”和“减少附带杀伤”。但由于“蜂群”作战的“低门槛性”“大规模性”和“无人化”特征,极易轻启战端与无差别攻击,从而改变现行战争规则。首先,“蜂群”低成本和低风险性大大降低了战争门槛。由于“蜂群”大量采用低成本无人机,加以现代3D打印技术的发展,小型廉价无人机可快速成军,从而大大降低了作战成本,再配以无人伤亡的低风险性和强大的作战效能,“蜂群”成为快速发动战争的首选利器。从近几年利用小型无人机群发动的作战实践看,小型无人机群大都被运用于重点破袭和定点清除的特种作战,尽管这些机群还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蜂群”,但它们的作战运用已经暴露出“蜂群”作战开始成为战争发动者的首选。其次,“蜂群”的数量规模性极易升级战争规模。由于“蜂群”作战效能随着数量规模的递增而递增,要有好的作战效能必然增大“蜂群”规模,然而由于“蜂群”作战效能随数量规模的扩大呈非线性爆裂增长,很难有效控制,极易引发战争的升级和战争规模的扩大。第三,“蜂群”的无人化和智能化极大增强了无差别攻击的可能性。“蜂群”作战是智能化的自主作战,由于任务规划通常以目标任务为牵引,作战体系内所有系统的相互合作以完成任务响应为先,加之无人化的自主决策,很难做到目标上的具体区分,尤其是目标体系中的人员和其他非作战目标,因而势必增大无差别攻击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