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多”问题由来已久,有的老“五多”没根治,又增添新“五多”。不管老“五多”还是新“五多”,本质上都是指多余无用的虚耗之事。“唯诚可以破天下之伪,唯实可以破天下之虚。”笔者认为,整治“五多”难题,也重在一个“实”字。
摸清底数是整治“五多”的关键。“五多”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状况,不能凭主观印象,须深入基层、深入官兵,做好细致的调查研究。特别对于基层收到的文电、参加的会议和检查评比、开展的活动,应做好定量与定性分析,看看哪些是该办的,哪些是不该办的,哪些是可办可不办的,把“五多”问题的底数搞清楚。在此基础上,再透彻分析问题症结所在,精准开出解决问题的“药方”,才是治本之策。如果没有定量和定性分析,也没有进行全面系统的辩证思考,只是跟着感觉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最终只会是“涛声依旧”。
科学理性地界定“五多”十分必要。“多”不是以数量和体量论,还要看涉及的工作符不符合实际,能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如果文电、会议、活动、工作组、检查评比都是奔着现实矛盾问题去,能促进单位建设,即使数量多,亦不会有多余之感。我党我军历史上,每次关键性的战役、每项大的工作,都有大量的文电,都要频繁召开会议,但大家都没有觉得多,因为这些文电和会议解决了当时最紧迫的问题,对战役的胜利和建设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基层反映的“五多”问题,有相当一部分既缺针对性又无实效性,让官兵做无用功,工作结无花果,这怎能不让人感到厌烦?
整治“五多”也不能走极端,该发的文电不敢发了,该开的会不敢开了,该组织的检查评比也不再组织了。只要是单位建设所需、官兵所盼的工作都可正常展开。召开会议尽量提前把功课做好,做到开一次会,就能解决一些矛盾问题,不是以“会”落实“会”。下基层检查真正脱鞋下地,深入官兵,为官兵办实事解难题,让工作组成为基层和官兵喜欢的“回头客”。组织评比不能滋长图名挂号的作风,形成平衡照顾的风气,要让评比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成为促进部队建设的“推进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