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个年终岁尾,历史在这一年写下惊心动魄的一页。
在即将过去的2020年,一场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几乎改变了每个人的生活。14亿中国人民携手并肩打响了一场抗击疫情的阻击战,经过艰苦努力,付出巨大牺牲,取得了国内疫情防控重大战略成果,也为全球抗击疫情作出了重要贡献。当前,疫情仍在蔓延,全球累计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已突破6500万例,在一些国家从“带疫解封”又再次“封城”“封国”之时,率先从疫情阴影中走出来的中国已基本恢复了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为什么中国能够在短时间内成功遏制疫情的大规模蔓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尊重科学,中国为全球抗疫树立了榜样。
科学防治,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在时间的长河里,2020年7月16日只是一个平凡的日子。
这一天,武汉长江大桥上车流不息;这一天,汉口江滩三阳广场上,有父母带着孩子在亲水平台上面戏水玩耍;这一天,武汉街头的各式围栏已经不多见了……一切一如往昔。而这一天,距离武汉市解除离汉离鄂通道管控措施整整一百天。
从武汉到湖北再到全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关键,是众志成城的科学防治。疫情防控,是一场与病魔较量的阻击战,也是一场与病毒赛跑的科技战。
疫情凶猛,一定程度上源于人们对于未知的恐惧。面对人类未知的新冠病毒,中国坚持以科学为先导,第一时间分离鉴定出病毒毒株,完成病毒基因测序,中国科学家抽丝剥茧地揭开病毒的神秘面纱。
病源从哪里来、向哪里去,如何传播、如何预防、如何治疗,这些都需要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中国秉持科学态度,加强病毒感染、致病机理、传播途径、传播能力等研究,与世界卫生组织及其他国家和地区保持沟通交流,同时组织全国优势力量开展疫情防控科技攻关,加速推进科技研发和应用,部署启动83个应急攻关项目。
从第一时间研发出核酸检测试剂盒,到推出一批灵敏度高、操作便捷的检测设备和试剂;从采取有力措施坚决控制传染源,到第一时间切断病毒传播链;从实施分级、分类、动态精准防控,到加快推进疫苗研发和药物临床试验,科学为中国成功防控疫情提供了有力支撑。
科技支撑,助力后疫情时代复工复产
11月27日,一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新冠疫情科学预测系统(公测版)上线。该系统由中国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等单位开发,基于前期的抗疫经验和世界多地的疫情监测,能够对全球各国进行科学的疫情预测,同时具备病例分析、疫苗进展跟踪等功能,将为海内外的疫情防控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这只是后疫情时代,科技“大显神通”的一个缩影。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5G等新技术各显身手,成为疫情防控中的新生力量。特别是在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后,这些新技术更是为复工复产的有序推进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运用大数据进行疫情趋势研判,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努力找到每一个感染者、穷尽式地追踪密切接触者并进行隔离,到推广个人“健康码”“通信大数据行程卡”作为出行和出入公共场所的凭证;从依托5G的大带宽、低延时等特性建成远程会诊系统,到智能医护机器人走进医院、卫生服务中心……在后疫情时代,互联网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力量构筑起一道抗疫防线,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公众交叉感染和传播风险,推进了更高水平上的复工复产。
“科技驱动成为中国防控措施的一大特点。”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高级顾问布鲁斯·艾尔沃德经过实地考察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深化合作,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今年3月,厄瓜多尔副总统奥托·松嫩霍尔茨纳在社交媒体上发文,感谢中国科技企业帮助厄瓜多尔搭建新冠肺炎AI辅助筛查系统,使得厄瓜多尔成为拉美第一个拥有新冠肺炎AI辅助筛查系统的国家。
这正是中国抗疫经验输出的真实写照。
命运与共,大道不孤。疫情发生后,中国科技界及时与全球共享科学数据、技术成果和防控策略,与各国深入开展疫情防控、患者救治、基础研究等科技攻关合作交流,同舟共济、合作共享的理念贯穿始终。
从第一时间分享新冠病毒全基因组序列信息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引物探针序列信息,为全球抗疫提供了基础性支持,到持续加强同世界卫生组织沟通交流;从搭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科研成果学术交流平台”,供全球科研人员发布成果、参与研讨,到同有关国家在溯源、药物、疫苗、检测等方面开展科研交流与合作,共同研究防控和救治策略,在全球抗疫的“中国方案”中,深化国际科技合作是重要内容。
病毒无国界,疫情是我们的共同敌人,唯有集各国之力,共享科研数据和信息,共同研究提出应对策略,深化科技抗疫国际合作,才能早日取得惠及全人类的突破性成果,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眼下,人类与新冠病毒的胶着对垒仍在继续,这是一场必须打赢的战斗。
尊重科学、秉持科学态度,中国用自身经验告诉世界,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源泉,更是战胜疫病的最有力武器;相信科学、坚持科学防控,中国用自身实践为全球抗疫树立了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