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获得认同:即要求考生在特定的情境内用简明易懂的语言,拉近与谈话对象的距离,从而为后面谈话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2)步入正题:即要求考生在谈话就切入正题,避免拖沓和冗长,能够主动向谈话对象阐明自己的身份及来意。(3)解决分歧:考生可以根据题目中特定的情境和具体的要求,引用相关事例或理论,从而深入向谈话对象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4)达成一致:在谈话或讲话的结尾,需要考生进行适当的议论或者升华,从而在听众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一)一对一谈话:一对一谈话类题目,往往将考官身份设置为题目中某身份,直接面对面交谈、说服、劝解。类似于 小品式 的对话,更侧重于生活中的口语交际,语言要自然,表达要得体,内容要实在。谈话对象的称谓、语言措辞、语气、语调等都应与谈话对象、谈话目的相吻合。(二)一对多谈话:一对多讲话就是在特定情景和身份下为解决特定问题而发表的演讲,也就是情境演讲。中公师资认为,在这一类题目中要重点分析情境和听众。认真分析情境,由题目设置的情境来准确的把握演讲主题和演讲内容。重点考虑听众的特点和演讲的场合,学会真情流露,真情演绎,才能使演讲的效果更好。在公职考试面试中考官会从以下几方面考查考生的言语理解与表达能力:理解他人的意思;口齿清晰,具有流畅性;内容有条理,富于逻辑性;他人能理解并具有一定的说服力;用词准确、恰当、有分寸。所以在面试中考生要更多采用言简意赅,意思明确的话语。这样的表达方式也更符合公职人员工作方式。而在表达的过程中,要求考生注意语言的层次和逻辑,能够更加有效的将自己的观点传达给考官,从而提高考官对自己的认可程度。
应变能力考察我们在处理紧急事件时的能力和心理素质,这种能力的考察不光是在题目中进行考察,也在考生的现场表现中进行考察,这就要求我们的思考时间不能太长,我们在处理题目中的问题时要方法恰当、多样、处理问题要全面,并且有效的处理短期和长期的问题。 很多考生在答应变题目的时候处理问题不够全面,只处理当务之急,并没有处理根本问题,并且也没有思考所提出的解决办法是否可行,会造成分数偏低的情况。为了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政府建议渔民上岸,将渔民安置在长江沿岸,但是群众对这项安排不满意。你作为负责协作渔民搬迁的人员,如何去处理?随机应变就是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也就是所谓的见招拆招。因地制宜是指根据当地当时的具体情况,制定或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干某件事情或处理一些事,也就是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情境类题目的一大特征就是不确定性强,无先例可循。这就需要考生拓宽思维,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充分考虑情况的特殊性,灵活应变。同样是搬迁,因为发生的地点不同,具体情形就会有差异,就需要考生因地制宜,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市民不愿意搬迁主要问题大多是对住房和拆迁补助政策不满,而渔民不愿意上岸更为重要的因素是生计问题,所以在应对措施中要着重体现出我们对渔民未来生活的安排和保障。作为负责协作渔民搬迁的工作人员,我有责任通过解释和沟通消除渔民的顾虑,以获得群众的支持,圆满完成渔民搬迁的工作。我将从以下几方面对渔民进行劝说:第一,我要向渔民说明,这次渔民上岸政策,是为了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与他们的利益息息相关的。如果不加节制的捕鱼,会让渔业资源迅速减少,未来渔民就无法继续以捕鱼为生,影响渔民子孙的收入乃至生存。第二,对渔民的困惑表示理解。大多数渔民最在乎的是上岸之后生活来源的问题,在这里要向他们解释,在开渔期他们依然可以捕鱼,政府把他们安置在长江沿岸,这样也方便他们在开渔期重回江面。另外,之前也有渔民上岸自己搞养殖业成功的案例,如果有渔民愿意学习新的知识技能,政府会安排他们学习养鱼技能,这样既能发挥他们的特长,又能帮他们增加收入。第三,渔民从未上岸生活过,对于未知的生活环境,他们会产生抵触心理,因此我要向他们说明岸上的生活状况会更好。对比在水上漂浮不定,阴暗潮湿的生活,在岸上房间宽敞明亮,并且有配套的超市、医院等生活设施,这都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第四,对于渔民关心的上岸之后的生活成本问题,也要打消他们的顾虑。政府对于上岸渔民有相应的优惠政策,例如购房方面,上岸渔民可以低价购房,尽快过上安定的生活。我相信,通过我诚恳、耐心的讲解和劝说,渔民会理解政府让渔民上岸的好处,了解他们上岸之后的生活更有保障,不再有后顾之忧。在此基础上,渔民们一定会支持和配合我们的工作安排,上岸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面试中的寓言故事类题目,考生需要从故事中提炼出观点,然后根据故事给予的启发,在结合实际进行论证说明。寓言故事内容较少,但能从其中获得大量的信息,考生一定要抓住问题的实质。方向把握准确了,才能够切中题目的要害,给考官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则寓言:两只老虎,一只在笼子里,一只在荒野中。两只老虎互相羡慕对方。它们决定交换身份,开始时十分快乐,但不久,两只老虎都死了:一只因饥饿而死,一只因忧郁而死。你读完这则寓言故事,有何感悟?正如这则寓言所阐释的那样,有时,人们对自己的幸福熟视无睹,总是把眼睛看向别人的幸福。而实际上,你所拥有的正是别人所羡慕的。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想过得幸福快乐,就应该懂得知足常乐。如今的世界是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充斥着太多的浮躁与喧嚣,以及对名利、金钱、地位的无止追求,对物质和精神享受的无限依赖,对感官和精神刺激的无 尽放纵。很多时候,人们为了不同的利益,受制于名缰利锁的束缚,屈从世俗,俯仰权势,丧失了本真的自我,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期冀着他人的幸福。殊不知, 知足常乐实乃至尊真言。我的大伯父下岗前是一家国营企业的技术负责人,现在月退休金也不过千元,老伴中风半身不遂,出门得坐轮椅,儿子单位破产后同媳妇开了个小排档,孙女 是个先天性哑巴。这样的家境,无不让人扼腕叹息。然而,大伯父却经常大谈自己晚年幸福: 清早推着老伴到公园晨练散步,又健身又谈心,想想那些没了老伴的 孤老头,我算是有福之人;儿子媳妇小排档生意不错,尽管辛苦点,但收入不比上班的低,孝敬老人更是没话说;孙女在聋哑学校是尖子生,特会跳舞,将来说不定 像邵丽华那样还能上央视春晚,走向世界呢。 大伯父对生活的态度深深地感染了我,他让我明白什么是知足者常乐,最朴实的最简单的,才是最美好的生活。如果我有幸成为军队文职人员,我也会将这份知足常乐的情怀带到未来的岗位上。面对待遇要让而不是争,在诱惑面前多一分坚毅,保持知足常乐的积极心 态,展现共产党人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优良传统;面对利益要让而不是捞,在得失面前多一分从容,少计较个人得失,少进行生活攀比,真正做到工作向高标准看 齐、生活向低标准看齐;面对荣誉要让而不是抢,在功利面前多一分淡定,因为高尚的心灵则并不需要过多的光环来陪衬。我会时常通过 照镜子、正衣冠、洗洗 澡、治治病 ,不断提升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知足常乐,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受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始终保持 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争作为民、务实、清廉的表率。
发布时间:2016-04-06 10:49:04社会现象类题目往往通过社会上发生的一些典型的事件考察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即对于某一现象的所思所想。因为题目中会描述一个小的事件,如果考生只针对这一事件展开论述,未免会就题论题,难以体现考生的综合能力。所以第一步我们常称之为 破题 ,也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第二步就可以就这一本质问题展开讨论和分析;第三步能够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解决方法。一、 是什么考生要能够通过题干中的现象看到其背后反映出的社会问题,只此一步如果把握好也能充分显示出考生宏观看问题的能力。因为现象或事件通常都只是表象的,是外在显示出来的一种迹象,通过此类现象考生应该要学会去思考其背后的本质问题。当然这一步确实有一些难度,所以中公教育专家建议考生如果不能准确地点明本质,至少也应该做一个简单的是非判断,表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二、 为什么考生除了要具备一语道破的综合能力外,还要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也就是回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特别是一些不太好的现象,更要去挖掘其产生的原因,到底有哪些因素导致了这一问题的发生,考生一般能够谈两三点即可。如果从原因发现不好入手,或者短时间内难以想到原因,那么也可以就这一问题的社会上的现状和影响方面去阐述,比如社会上还有哪一类相似现象,对社会产生的危害或不利影响是什么。如果是积极的好的现象,也可以谈谈其有利的影响。这一环节考生可以自由选择其中一两点进行分析,可以不用全面,但每谈一点都要答得清楚和透彻。三、 怎么办考生对问题分析完之后,作为一名准公务员还应该站在政府的立场上去思考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既然已经发现了问题,那么当然不能只是止步于此,关键还要遏制和解决,这样社会才会不断进步。所以最后一步考生可以通过自己平时的理解提出一些解决措施或建设性意见,这样也能很好地向考官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考生可以通过下面这道例题看看这种答题思路在具体题目中如何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