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也就是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新中国成立一周年时,中国已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结成了同盟关系,中国获得了经济援助和政治支持。其特点是注重意识形态,主要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新中国的外交重点有三个方面:一方面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一方面是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方面是尼克松访问我国。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准则。其内容为: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它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二、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进入20世纪70年代,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1年10月25日,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包括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并将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驱逐出去。其意义为: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突破和重要胜利。从此,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三、尼克松访华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共同的要求。1971年7月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会见毛泽东主席,并与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双方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结束了中美两国20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交。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发展。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订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的协定。接着,在国际上出现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许多国家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1.中国工业化道路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不能照搬苏联片面地发展重工业的模式,而要从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这种情况出发,正确处理重工业与农业、轻工业的关系,充分重视发展农业和轻工业,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工业化道路。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中国的工业化道路问题,主要地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关系问题。2.走一条中国自己的工业化道路,还应该处理好其他一些关系,搞好一系列同时并举。包括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等,综合平衡,认为所有这些同时并举中,以工农业同时并举最为重要。所谓并存,并不否认重工业优先增长,也不否认工业发展快于农业,更不是平衡使用力量。1962年党中央把毛泽东这一思想概括为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目前,中国城市总数已达660多个。与此同时,城市建设和发展也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政治文化经济和谐发展的新北京;历史与时尚交相辉映的古城西安;重铸国际大都市辉煌的上海;飞速发展的经济特区深圳过去30多年来,几乎中国的每个城市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专家预测,在21世纪,中国将会形成十大城市群,这些城市群的地理位置涵盖沿海地区、内陆腹地、内陆边境地区,它们将成为中国最有发展潜力的区域。十二五期间,中国将进入城镇化与城市发展双重转型的新阶段,预计城镇化率年均提高0.8至1.0个百分点,到2030年达到65%左右。
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是21世纪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面对城市化进程过快的发展现状,中央政府正在通过具有战略性和空间约束力的区域规划,合理配置与协调人口、土地、环境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关系,力求有序地把握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在城市规划中,中国实行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方针。目前,中国正展开更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更加关注改善外来劳动力的生活条件,更加关注绿色城市环境的营造,建设宜居城市。专家分析,二线、三线城市未来将成为农民工市民化和部分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新去向、新空间,成为缓解大城市人口就业的新空间载体。数字城市管理新模式已在中国许多城市推行,在进一步完善技术平台的基础上,将总结成功经验并向全国推广。统筹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形成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城市群并立的格局,将成为推动城乡和区域结构优化调整、协调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任务。专家预测,未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格局将会出现南中北与东中西交叉构成的城市区域经济格局,以城市群带动的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局面将基本形成,区域关系将更多体现为城市群之间的关系,城市群将成为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