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军队文职考试备考过程中,各位考生会发现,可能性推理部分的知识点刚接触时,似曾相识,吸收很快。但是,当练习变多了之后,就会倍感纠结,甚至会越做越错,越错越多。有考生不禁感慨,“我是不是遇见假题了?又或者我是个假人?”那么,今天红师教育就带大家一起追根溯源,看看在变化莫测的材料背后,可能性推理中的削弱型题目究竟有着怎样的“本真”?
一、考情介绍
逻辑判断涉及两大块,必然性推理和可能性推理。其中,可能性推理的考查始终都是逻辑判断中的考查重点,从真题收集情况来看,可能性推理的考查题量始终控制在5-8题之间,知识点的考查也是始终把重点放在了加强型和削弱型上。
二、知识点详解
(一)论证基础
回归“本真”也就是要回到可能性推理最初的论证基础上,可能性推理变化的题型中,不变的就是论证的三要素:前提、结论和论证。
接下来,我们用一个简单的示例去回顾下三要素的特征:
元宵节是中国情人节之一,所以,在那一天卖玫瑰花将会有好的销量。
在这个示例里我们可以看到它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在元宵节卖玫瑰花将会有好的销量”,之所以得出这个结论是知道了一个事实前提“元宵节是中国情人节之一”,而从前提到结论的推导过程就是它的论证过程。
由此我们可以进行一个简单的小结,在可能性推理中,既定的事实就是前提,包括调查数据、调查结果等相关事实,而由该前提进行的趋向判断、结果判定、原因推测、相关对策提出都可以成为结论。
但是,各位考生也就会发现,如果以总结部分的特点进行材料信息划分,我们依然会觉得模糊不定,所以,这时候我们可以利用一种分析思路:先找结论,再看前提。为什么会这样呢?答案很简单,因为结论的特征会更明显,首先,结论通常出现在首尾句中,其次,结论会有一些标志词:因此、所以、由此推测、可见、建议、认为等等。只有思路清晰地进行分析,我们才能够真正找准论证基础的三要素,然后进行题目解答。
(二)削弱角度
了解了论证基础之后,那么我们就去看看在遇见削弱型题目的时候,我们该从哪些角度进行思考,该用什么方法进行削弱。
茶叶是中国人喜爱的健康饮品。一般人将茶叶冲泡引用几次之后,就将喝剩的茶叶倒掉。某专家对此指出,其实茶叶中能够溶解于水的物质是有限的,大量有营养的物质仍然保留在茶叶中,白白倒掉实在可惜,人们应该将喝剩的茶叶吃掉。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够反驳专家的观点?
A.茶叶中许多没有营养的物质也不能溶于水
B.茶叶中含有茶叶碱和微量元素,可以提神醒脑
C.茶叶中多数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吃下去会被人体吸收
D.很多人将喝剩的茶叶留下来做茶饼、茶叶蛋等
根据分析,我们会发现这个例题的整体论证过程中是已知前提“茶叶有大量的营养物质,并且很多人喝茶的时候会把茶叶倒掉”,就得出结论“喝茶时应该把喝剩的茶叶吃掉”。找到了前提和结论,明确了整个论证过程后,各位考生其实就会发现在这个论证中是有漏洞存在的,那就是有用的一定是必须要吃的吗?
找到了这个漏洞,结合题干所提出的反驳要求,我们就可以知道,我们需要做的事情就是证明有用的东西不必要去吃,也就是我们要切断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当然,除此之外,各位考生现在心里应该还想到了另一种方法,就是找事实来证明不能吃喝剩的茶叶,如此一来也可以进行反驳。
结合我们的两种削弱的方法我们就可以很快锁定答案就是C选项,它告诉我们茶叶的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吃了之后会被人体吸收,也就意味着茶叶虽然有用,也吃不得,切断了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而A选项和D选项和“要不要吃喝剩的茶叶”这个话题无关,B选项则是附和前提,告诉我们茶叶确实对人体有用。
随着最终答案的确定,例题到这里也就分析结束了。我们就会发现,其实在反驳削弱材料论证的时候,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出发:第一,切断联系,反驳论证;第二,提出与结论相悖的事实,反驳结论。
这两个角度其实不难,但是,要真正的让它们成为我们考试解题的利器,还是需要各位考生在之后的备考过程中继续巩固分析,多练习,多分析,这样练习过的题目,才能够成为我们通往成功之巅的路基。
大家都说省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是依然有人能够把这座桥踏成平坦大道,直通胜利,靠的就是勤学多练,把理论变成运用,把运用变成熟用。所以,红师教育希望各位考生能够不忘初心,勇往直前,最终采撷鲜花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