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848-8001

在护理学中对传染病患者护理的概述

2018-08-08 14:47:12
来源:红师教育
TAGS:

军队文职护理学考点一: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和影响因素

一、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称为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包括三个环节:

(一)传染源

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将其不断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二)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再侵人其他易感人群的途径。

1.空气、飞沫传播:主要经空气和飞沫传播,主要见于呼吸道传染病,如麻疹、白喉等。

2.经水、食物传播:主要通过被污染的水和食物经消化道传播,或接触含有病原体的疫水传播,如伤寒、细菌性痢疾、肠结核、布氏杆菌病等。

3.接触传播:包括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前者如被狂犬病动物咬伤、不洁性交等,后者指通过日常生活接触,如手、玩具及各种用具等。

4.虫媒传播:通过节肢动物叮咬吸血或机械携带传播,如蚊子、跳蚤、恙螨等。

5.体液、血液传播:被污染的体液或血液可通过输血及血制品、注射或针刺等方式传播。

6.母婴传播。

(三)人群易感性

二、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1.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理、气候和生态环境。

2.社会因素:包括社会制度、经济、文化、生活条件等。

考点二:传染病常见症状

一、发热

是几乎所有传染病共有的症状。热型是传染病的重要体征之一,具有鉴别诊断意义。如稽留热常见于伤寒,间歇热常见于疟疾,弛张热常见于败血症等。

二、出疹

许多传染病在发热的同时伴有出疹,包括皮疹和黏膜疹两大类。出疹的时间和先后顺序在诊断上有重要意义,如水痘、风疹出疹在发病第一天,猩红热在第二天,麻疹在第四天,伤寒在第六天等。出疹的部位及形态也不相同,如水痘主要分布于躯干,麻疹有麻疹黏膜斑;玫瑰疹见于伤寒,红斑疹见于猩红热,出血疹见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

三、病原体引发的独有表现

毒血症:指病原体的毒素或其代谢产物进入血流引起的全身中毒症状。菌血症:指病原体直接进入血流中引起的全身症状。败血症:指病原体侵入血流后,并在血中生长繁殖,引起急性感染,出现严重的临床表现。

四、感染中毒性休克

是病原体及其毒素引起人体微循环障碍和细胞损伤而表现为休克的危重急症。

考点三:传染病患者的护理措施

一、护理评估

包括症状体征评估、患病及治疗经过及既往生活史等的评估。

二、护理措施

(一)体温过高

严密监测病情变化,同时采取有效降温措施,降温时应注意方法。冷敷时避免持续长时间冰敷在同一部位,以防局部冻伤;注意周围循环情况,有脉搏细速、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的病人,禁用冷敷和酒精擦浴;对全身发疹或有出血倾向的病人禁忌温水或酒精擦浴降温;应用冬眠疗法降温前,应先补充血容量,用药过程中避免搬动病人,观察生命体征,特别是血压的变化,并保持呼吸道通畅。

(二)皮肤完整性受损

观察局部出疹情况,保持局部皮肤干燥清洁,禁用肥皂水和酒精进行擦拭。日常用温水清洗即可,皮肤出现瘙痒时禁止挠抓,以防止皮肤破损。

(三)焦虑  

多关心病人,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了解患者的焦虑,协助患者解决各种问题。

考点四:传染病的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

对传染病病人管理必须做到五早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传染病分为三类:①甲类:为强制管理传染病(鼠疫、霍乱)城镇要求2h内上报,农村不超过6h;②乙类:为严格管理传染病,城镇要求12h内上报,农村不超过24h。(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疾、肺结核、伤寒、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共25种);③丙类:为监测管理传染病,在监测点内按乙类传染病方法报高告(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共10种)

对乙类传染病中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控制措施。

二、切断传播途径

目的是为了消灭传播因素上的病原体和媒介昆虫,使外界环境无害化。

三、保护易感人群  

1.增强非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是机体对进入体内异物的一种处理机制。加强非特异性免疫力的主要措施:加强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改善居住条件等。

2。增强特异性免力:人体可通过隐性感染,显性感染或预防接种获得对该种传染病的特异免疫力。其中以预接种起关键作用。预防接种分为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

(1)人工主动免疫:有计划地将减毒或灭活的病原体,纯化的抗原和类毒素制成菌(疫)苗种到人体内,使人体于接种后1~4周产生抗体,称为人工主动免疫。免疫力可保持数月至数年。

(2)被动免疫:将制备好的含抗体的血清或抗毒素注入易感者体内,是机体迅速获得免疫力的方法,称为被动免疫。免疫持续2~3周。

考点五:传染病的消毒与隔离

一、标准预防

标准预防是基于病人的血液、体液,分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粘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针对医院所有病人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

(一)标准预防的核心内容

1.所有的病人均被视为具有潜在感染性的病人,即认为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在接触上述物质时,都必须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2.要防止经血传播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经血传播性疾病的传播。

3.采取双向防护,既要预防疾病从病人传染给医务人员,也要预防疾病从医务人员传染给病人。

(二)标准预防的措施

1.洗手:洗手是预防感染传播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医疗护理活动前后,应按照正确的洗手法认真洗净双手。

2.手套:当接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物及破损的皮肤时能代替洗手。

3.面、护目镜和口罩:可以减少病人的体液、血液、分泌物等液体的传染性物质飞溅到医护人员眼睛、口腔及鼻腔黏膜。

4)隔离衣:用于避免被传染性的血液、分泌物、渗出物等污染。

二、隔离

采用各种方法、技术,防止病原体从病人及携带者传播给他人的措施。常见的隔离种类有:

(一)严密隔离(黄色标志):预防高度传染性及致死性的传染病,以防空气传播和接触传播。

(二)接触隔离(橙色标志):适用于预防高传染性及有重要流行病学意义的感染但不要求严格隔离的疾病。

(三)呼吸道隔离(蓝色标志):适用于由于呼吸道分泌物引起空气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

(四)结核菌隔离(AFB隔离):活动性肺结核患者。

(五)肠道隔离(棕色标志):适用于直接或间接接触病人粪便感染的消化道传染病。

(六)分泌物隔离(绿色标志):防止因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部位的脓液或分泌物引起传染。

(七)血液/体液标志(红色标志):防止因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的血液及体液引起的传染。

三、消毒 

用化学或物理的方法清除或杀灭有传染源排到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

(一)预防性消毒:对可疑有传染源存在和可能被病原体污染的场所和物品进行的消毒。

(二)随时消毒:对传染源的排泄物、分泌物以及被污染的物品和场所随时进行的消毒。

(三)终末消毒:传染病病人出院、转科或死亡后,对病人、病室及用物进行一次彻底的消毒。

伤寒的传播途径是()

A.日常生活接触水和食物  B.虫媒叮咬  C.呼吸道   D.血液

本题答案为A。经水、食物传播是指主要通过被污染的水和食物经消化道传播,或接触含有病原体的疫水传播,如伤寒、菌痢、肠结核、布氏杆菌病等。

我国规定的甲类传染病是(  )

A.霍乱和天花   B.狂犬病和鼠疫    C.鼠疫和霍乱    D.艾滋病和霍乱

本题答案为C。鼠疫、霍乱是甲类传染病。

红师教育提醒您:军队文职护理学中的传染病患者护理概述的知识点中,我们需要掌握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与影响因素;传染病预防;传染病病人护理评估;传染病病人常见症状、体征、护理措施。熟悉标准预防概念与特点;传染病消毒与隔离。


责任编辑:李兴科

查看全部

热门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