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胃的形态
胃在完全空虚时略呈管状,高度充盈时可呈球囊形。胃的入口称贲门,接食管,位于第十一胸椎体左侧,出口平第一腰椎体上缘中线的右侧,称幽门,接十二指肠。胃可分前、后壁,左、右缘。左缘较长,称胃大弯,右缘较短,称胃小弯。胃小弯在下行途中折向右上,略呈一角,称角切迹。胃可分4部分:贲门部,贲门周围的部分,没有明确的部分与界限;胃底或称为穹窿,指贲门平面以上,向左上方凸向膈穹窿的部分;胃体,贲门平面以下,至角切迹,占胃的大部分;幽门部,或称胃窦,自角切迹向右至幽门。
二、胃的功能
(一)黏膜层:呈橘红色,当胃空虚时胃黏膜形成许多皱襞,充盈时皱襞减少或展平。在食管与胃交接处的黏膜上,有一呈锯齿状的环行线,称食管胃黏膜线,该线是胃镜检查时鉴别病变位置的重要标志。幽门处的黏膜形成环状的皱襞称幽门瓣,突向十二指肠腔内,有阻止胃内容物进人十二指肠的功能。
(二)黏膜下层:为疏松的结缔组织,内含较粗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还可见成群的脂肪细胞。此层是整个胃壁中最有支持力的结构。
(三)肌层:肌层较厚,一般由内斜行、中环行和外纵行三层平滑肌构成。具有延缓胃内容物排空和防止肠内容物逆流至胃的作用。
(四)外膜层为浆膜。
军队文职药学经典例题1:胃自角切迹向右至幽门称( )。
A.贲门部 B.胃底 C.胃体 D.幽门部
红师解析 本题答案为D,胃可分4部分:贲门部,贲门周围的部分;胃底指贲门平面以上,向左上方凸向膈穹窿的部分;胃体,贲门平面以下,至角切迹;幽门部,自角切迹向右至幽门。
一、肝的形态与作用
(一)肝的形态
肝呈横行楔形,肝脏面在中部有“H”形沟,分别称左纵沟、右纵沟和横沟。横沟又称肝门,有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左、右管,肝门静脉以及神经、淋巴管等出入。这些结构在肝门附近由结缔组织包绕,形成肝蒂。
(二)肝的位置和体表投影
肝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区。肝的前面大部分被肋所掩盖,仅在腹上区左、右肋弓间有小部分露出于剑突之下,直接接触腹前壁。
肝的上界与膈穹隆一致,在右锁骨中线上平第5肋,左侧相当于左锁骨中线与第5肋间隙的交点。肝 下界右侧与右肋弓大致一致。体检时,在成人腹上区剑突下3-5cm范围内,可能触及肝的下缘,但在右肋弓下一般不应触及。3岁以下的健康幼儿,肝下缘常低于右肋弓下1.5-2cm。
二、胆的形态与作用
(一)胆囊
胆囊为贮存和浓缩胆汁的囊状器官。呈梨形,容量约40〜60mL。位于肝下面的胆囊窝内。胆囊分底、 体、颈、管4部分。胆囊管、肝总管和肝的脏面围成的三角形区域称胆囊三角,是胆囊手术中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胆囊底的体表投影位于右腹直肌外侧缘与右肋弓交点附近。此处是胆囊炎的压痛点。
(二)输胆管道
胆汁经肝左、右管出肝,在肝下面合并为肝总管。肝总管走行于肝十二指肠韧带内,其下端与胆囊管汇合成胆总管。胆总管与胰管汇合形成略膨大的肝胰壶腹,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在壶腹周围有环形平滑肌包绕,称肝胰壶腹括约肌,可以控制胆汁和胰液的排出。
三、胰的形态与作用
(一)胰的形态
胰呈三棱柱状,较狭长的胰体,胰质地柔软,位于胃的后方,在第1、2腰椎水平横贴于腹后壁,其前面被有腹膜。胰可分头、体、尾3部分:胰的右端膨大,称胰头,被十二指肠包绕,胰头后下部伸向左后下方,形如钩状,称钩突;中部呈棱柱状,为胰体;左端较细,伸向脾门,称胰尾。
胰管贯穿胰实质,自胰尾沿胰长轴右行的输出管,它沿途汇集许多小导管,到达胰头时与胆总管汇合后,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
(二)胰的作用
胰是人体第二大的消化腺,由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组成。其内分泌部即胰岛,散在于胰实质内,胰尾部较多,可分泌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等,参与糖代谢调节;胰的外分泌部主要分泌胰液,含有多种消化酶(如蛋白酶、脂肪酶及淀粉酶等),经胰管排入消化道,有分解消化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等作用。
军队文职药学经典例题1:肝外胆道不包括( )
A. 肝管 B.胆囊 C.胆囊管 D.胰管 E.胆总管
红师解析 本题答案为D,肝外胆道包括胆囊、肝左、右管、肝总管和胆总管。
红师教育提醒您:在军队文职药学的消化系统知识点中,我们需要掌握胃、肝胆、胰的形态特点和功能。根据生活常识灵活掌握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