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一个科研机构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集中20位不同国家但具有同等技术资质的工人,发给他们同样的模具,打造同样尺寸的铜砖。在规定时间完成工作后,20个人的作品还是能被人一眼看出优劣高下,有的质地坚实、有的质地蓬松,有的纹理精致、有的纹理粗糙。原因出在哪里?
20世纪80年代,英国科学家提出一个概念——“看不见的含量”。“看不见的含量”,体现着一个人的内在智慧和品质,决定着不同的人做同一件事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就像上述那20个工人,之所以付出相同的努力却呈现出不一样的结果,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不同的文化背景、人文素质,甚至三观与潜意识在起作用。
在军事领域,“看不见的含量”这只无形之手也在发挥着作用。现代战争中的信息化兵器,智力因素已渗透到每个部件,即便把这些武器摆在你眼前,没有长时间的揣摩和积累,没有足够的知识和技巧,很难彻底“破译”。更何况,别人的东西换了人去做,看似只是换了一下手,其实内在的东西也会随之被不同程度换掉。没有过硬的技术和实力作底色,充其量只能是模仿。“看不见的含量”,最终决定着产品的内在品质和效用差异。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运用,当今战场环境更加透明,军队的编制数量、装备性能、初始部署已难有秘密可保。而“看不见的含量”的威力,却能使兵力兵器在使用方向的点与面、使用方式的虚与实、使用方法的奇与正上发挥效能,变幻出千姿百态的场景。我们常说“有什么样的武器打什么样的仗”,但战争史上也有不少“用一样的武器打不一样仗”的传奇战例;同样一根木棍,在乞丐手中仅是打狗棍,但在武者手中则可能是伤敌防身的兵器。这就是“看不见的含量”使然。
“英格尔斯效应”提醒我们,只有具备现代化的人格与人文素养,才能让社会和区域步入现代化的殿堂。否则,再完善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式,再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一群传统者手中变成废纸一堆。打赢未来信息化智能化战争,从深层意义上讲,思想准备比技术准备更重要,强化“看不见的含量”比加大“看得见的含量”更紧迫。有形的东西易得,无形的东西难求。一旦下功夫求得官兵思想观念、科技素养、人文智慧的极大提升,就会转化为摧枯拉朽的无穷力量,转化为无坚不摧的强大胜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