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学简介
空军工程大学坐落于千年古都西安,是空军最高专业技术学府,是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摇篮和军事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被列入全军“双重”建设院校和陕西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计划。下设航空工程学院、防空反导学院、信息与导航学院、空管领航学院、装备管理与无人机工程学院、研究生院、航空机务士官学校、基础部、军政基础系。
大学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其中,教授、副教授700余名,博士生、硕士生导师400余名。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教学名师、青年长江学者、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全军优秀教师和省级教学名师、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求是”奖、军队“育才”奖以及中央直接掌握的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等200余名,空军级专家、高层次科技人才近300名,涌现出“全国青年科技创新群体”、“全军科技工作先进单位”、“军队科技创新群体”等多个创新团队。
大学现有8个博士后流动站、1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拥有2个国家重点学科、5个军队重点学科,11个军队“2110工程”三期重点建设学科专业领域,6个空军空天学科重点建设领域。建有1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6个军队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国家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航空宇航、兵器科学2个学科进入全国前6名,兵器科学、电子科学2个学科军内排名并列第一,工程学科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行列。
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简介
(一)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于2003年批准建立,设立于航空工程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飞行器总体与作战运用、推进系统理论与工程应用、航空装备可靠性与结构完整性工程、空天等离子体动力学与隐身、航空宇航表面工程与战伤抢修。现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和军队重大科研项目20余项。目前,该站共有博士后合作导师9人,其中中科院院士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青年长江学者1名、“卓青”“优青”1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名,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名,军队科技领军人才2名、空军级专家7名。
(二)兵器科学与技术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兵器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于2009年批准建立,设立于航空工程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航空武器系统运用与保障工程、航空火力控制技术与作战指挥、信息感知与控制技术、无人飞行器作战系统与技术。现承担国家和军队重大科研项目20余项。目前,该站共有博士后合作导师10人,其中“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名,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名,军队科技领军人才2名、空军级专家4名。
(三)控制科学与工程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于1996年批准建立,设立于航空工程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飞行器导航制导与飞行控制、智能检测与健康管理。现承担国家和军队重大科研项目20余项。目前,该站共有博士后合作导师6人,其中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名,军队科技领军人才1名、学科拔尖人才2名,空军级专家4名。
(四)电子科学与技术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电子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于2001年批准建立,设立于防空反导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天线与微波工程、目标探测与识别、电子对抗理论与技术、新型电子材料与应用、微纳电子器件与电路系统、空间信息传播与电磁兼容。现承担国防“973”、军口“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防预研、军事青托等重大科研项目20余项。目前,该站共有博士后合作导师17人,其中“973”首席科学家1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名,空军级专家5人,空军高层次科技人才25人,陕西省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1人。
(五)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于2012年批准建立,设立于防空反导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信息处理、网络与信息安全等。先后承担国家“863”、“973”、“998”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防预研等重大科研项目10余项。目前,该站共有博士后合作导师3人,其中空军高层次科技人才3名,享受“三秦人才津贴”专家1名。
(六)军队指挥学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军队指挥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于2003年批准建立,设立于防空反导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防空反导作战指挥、防空反导作战运筹和空天防御基础理论及应用。现承担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国防预研等重大科研项目10余项。目前,该站共有博士后合作导师5人,其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军事学学科评议组成员1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专家1名,全军建模仿真军标委委员1名,军队学科拔尖人才1名。
(七)信息与通信工程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信息与通信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于2004年批准建立,设立于信息与导航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空军指挥自动化系统、地空通信、空空通信、军用导航、信息安全与抗干扰技术及其信号与信息处理,现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防预研等重大科研项目10余项。目前,该站共有博士后合作导师20人,其中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名,军队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对象1名,军队学科拔尖人才及培养对象3名,空军级专家6名。
(八)军事装备学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军事装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于2014年批准建立,设立于装备管理与无人机工程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航空、导弹等空军主战装备发展论证研究、装备使用管理和维护体制研究、军机适航、防空反导、试验鉴定,以及空天武器装备发展论证和体系作战效能评估等领域。现承担军委科技委战略先导计划项目1项,各类基金项目5项,军内外科研项目20余项。目前,该站共有博士后合作导师11人,其中空军级专家2名,空军高层次科技人才9名。
三、招收条件
大学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招收取得博士学历学位的军队在职干部和文职人员,具体条件如下:
1.年龄一般为35周岁以下,且获得博士学位不超过3年。
2.从严控制建站单位博士毕业生进入本单位同一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3.品学兼优、身体健康,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学术研究潜力。
4.申请进站的博士后研究人员,必须脱产进站,不得兼职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5.军队文职人员工作单位驻地应为陕西西安。
6.申请人的进站研究计划需与合作导师的科研课题或研究方向相关。
四、进站程序
1.本人提出申请。申请者根据本人所学专业和意愿,向我校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提出申请,并与合作导师联系,达成初步意向。
2.填报信息系统。按照流动站要求,如实填报个人信息,由相关专家和部门填写推荐意见和审核意见,并上传证明材料。现役军人、军队文职人员进站,须由所在单位人事或政治工作部门填写同意脱产做博士后的意见,明确博士后期满出站后的去向。
3.逐级上报审批。流动站主管部门对申请材料进行检查后,组织相关专家教授进行评议,形成初步意见,报建站单位领导审批后提交军队博士后管理部门审批,博士后进站时间以军队博士后管理部门批准时间为准。
五、福利待遇
1.入选“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的博士后按国家审批标准发放工资;在站军人和军队文职人员按军队规定标准发放工资和津贴。
2.军人和文职人员博士后在站期间,夫妻两地分居的,按规定享受夫妻分居生活费补助。
3.进站博士后研究人员可以直接认定中级职称,由本人提出申请,建站单位按照审批权限办理。军队博士后研究人员期满出站后符合高级职称评定条件的,派出单位可将其与本单位符合条件人员一并组织评定,评定数量单列。
4.在站期间科研成果取得重大突破,获得国家和军队科技奖励的,以及入选国家博新计划、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的军人博士后,可由军委政治工作部优先选调到我校工作。
5.各流动站为非本校博士后提供公寓住房1套。
6.非军人博士后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可以随本人落户设站单位驻地城市。博士后子女入学入托问题,按我校同类人员同等对待。
六、联系方式
01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兵器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通讯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霸陵路1号
联系人:张彦斌干事
联系电话:029-84787066
02
电子科学与技术、军队指挥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通讯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长乐东路甲字1号
联系人:张继干事
联系电话:029-84789060
03
信息与通信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通讯地址: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丰镐东路1号
联系人:陈玉干事
联系电话:029-84791227
04
军事装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通讯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长乐东路甲字1号
联系人:宋晓英干事
联系电话:029-84788326
(注:报名者可在工作日致电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