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848-8001

2019军队文职面试来了!教员岗位面试今年竟然变化这么大

2019-06-05 11:06:47
来源:红师教育
TAGS:

军队文职面试需要融入军队元素,注重实力和专业技能考生既需要具备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等,也需要具备专业方面的技能知识,这样才能在面试过程中脱颖而出,否则是很难通过面试主考官的“慧眼”。

试讲是军队文职面试考核的重要形式之一,主要适用于教学岗位。

军队文职面试试讲一般为时间10分钟左右,考生提前抽题,给出准备时间。

试讲备课不能面面俱到,一般为某一个知识点或一节课内容的某一个方面。它对教学的基本功和基本教学素养要求更高,因此一节10分钟的微课对考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一、10分钟试讲的特点

(一)时间短是试讲的首要特征。

试讲应该具有“短、精”的特点,在有限10分钟内,同学要能针对课程主题,精讲知识点、突出重点、难点,注重教学时效。

(二)10分钟的试讲也是“课”。

试讲的具体过程和课堂教学是一样的,也就是同学借助一定的教学场地、教学设备完成教学展示的过程, 期间包括老师问题的提出、课堂活动的安排、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等过程的再现。

(二)试讲应有相对完整的步骤。

试讲的形式没有统一要求,但是一个较好的试讲还是有相对完整的教学步骤的,包括知识点的导入,内容讲授(练习),总结和作业布置四个步骤。

在试讲过程中,由于时间有限,同学的语言组织和应变能力显的尤为重要。简单来说,就是教学语言要求生动、富有感染力的同时,必须做到精炼。否则,直接的后果就是时间冗长,效果呆板。

二、10分钟试讲容易出现的问题

(一)不会取舍教学内容,没有重点。

刚开始练习的同学,在教学中较难把握重点,往往容易讲得面面俱到,在简短的时间内,好像方方面面的问题都讲到了,但又是方方面面的内容都没有讲清楚。

(二)顾此失彼,本末倒置。

虽然在有限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但忽视了受众对象即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对现场教学的生成的调控。课堂不生动,死板。

(三)语速过快。

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将内容全部讲授完,而选择使用较快的语速。语速宜慢不宜快。过快的语速会影响考官的评分。

三、面试试讲注意的问题

10钟的试讲时间非常宝贵。面试给出的备课时间更加有限,要提高备课效率,讲究方法。

(一)精心取舍课题内容,突出教学重点。

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确定教学内容,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取舍。一是可以讲解一个小的完整课题。二是讲解一个课题的一部分内容。这样既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又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10分钟的试讲效率。

(二)构建完整的课程结构,教学过程要精炼。

一是切入课题要新颖迅速。由于试讲时间短,必须要求切入课题要迅速,同时还能吸引学生,所以对切入课题的方法大有必要作些文章。常用技巧如下。

题目引入式:设置一个题目引入课题。

“旧课”引入式:从以前的基本内容引入课题。

问题引入式:从生活现象、实际问题或通过设置疑问,悬念等等引入课题。

开门见山式:开宗明义,直奔主题而去。

切入题目的方法、途径要力求力求新颖,引人注目,同时与教学内容关联紧凑,迅速切题,要把较多的时间分配在内容的讲授上。

二是讲授线索要明亮醒目。在试讲中要尽可能只有一条线索,突出重点内容。课程的示例、引证少而精而简,力求论据的充分,准确,不会引发新的疑问。加上巧妙启发,或积极引导,力争在有限时间内圆满完成课题所规定的教学任务。

三是收尾要快捷。一节课的小结是必不可少的,它是内容要点的归纳、指出和强调目的,使得讲授内容进一步突出。好的总结可以对讲授的内容起到提纲携领的作用,可以加深印象,减轻记忆负担。好的总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试讲小结要干脆利落。用尽可能简短的时间对试讲容加以言简意赅的归纳和总结。

四是板书要精简清晰。板书是一个教师教学基本功的体现。好的板书有犹如一幅精致明丽的山水画,要能看出整个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和教学程序,能给听课者一个完整、直观的效果。板书不宜太多,太多表现为累赘,占用有限的试讲时间;也不宜太少,太少往往会使板书表达不清。板书都要做到精心设计,要精练、完整、美观,且使得要点突出,线索清晰为原则。

试讲PPT的使用要根据答辩要求进行,十分钟的试讲时间不宜太多。

五是力求创新,亮点耀眼。可以是深入浅出的讲授,可以是细致入微的剖析,可以是激情四溢的朗诵,可以是精妙完美的课堂结构,可以是准确生动的教学语言等等。

六是语言要准确,简明。语言的准确简明表现为抑扬顿挫,口齿清晰,干净利落。尽管这在于日常的训练,但在备课的过程中,把自己将要讲述的内容结合要说的话语,以及将要采用的表达方式、手势、表情,设计出来。做到准确,逻辑性强,简单明了。

(三)试讲的答辩环节要提前准备

答辩是考官对授课内容及其相关内容的一个质疑,问题一般都是针对本节课教学中的重点或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或者是提出与课题内容有关的知识内容。在回答考官提问时,知识内容要科学准确,能够抓住要点,层次清楚地回答完问题。另外,答辩语言要简明流畅,与问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不说,要集中自己的全部智慧,对问题的要害之处进行深入精要的阐述,保证在有限时间内能够完整回答所问的问题。

(四)要处理好两对矛盾

一是要处理好“多”与“少”的矛盾。在试讲有限的时间里,课堂教学内容处理好“多”与“少”的矛盾,做到恰到好处。内容过多,未免庞杂;内容过少,未免空洞。“庞杂”则显重点不突出,“空洞”则显内存不丰厚。板书太多,既费时,又显累赘;板书太少,虽省了时,但也许会造成表意不清,难以取得预期效果。

二是要处理好“快”与“慢”的矛盾。要准确把握教学的节奏,快慢适当。教学的重点和关键部分,要慢、稳而准。非重点的部分,可以一代而过。

德育的概念、特点、功能、任务和内容

一、德育的概念

广义的德育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狭义的德育则专指学校德育。

简言之,广义的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学校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

二、德育的特点

(一)复杂性

德育的复杂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德育对象特点的难把握性。作为学校德育对象——学生,他们的心理还处在一个发展的时期,可塑性大,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这就给德育工作者了解他们带来了困难,进而影响德育的成效。

其次,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影响因素的多方面性。学生既是学校教育的对象,又是一个社会人,他们每时每刻都受到社会其他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有些是积极因素,有些是消极因素,因此在无形中抵销了学校教育的影响,使学校德育不仅要做好“份内”的工作,而且还要协调这些社会因素的影响,使学校德育压力多、难度大。

(二)创造性

德育的创造性是由其对象的特殊性、环境的多变性所决定的。

首先,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德育应该具有创造性。青少年学生不仅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而且即使在相同的年龄阶段中,不同个体又表现出相异的个性和区别较大的性格。教育者面临着的正是这种形态各异、个性不同的青少年。因此,其工作只有不断开拓新思路、创造新方法,以适应教育对象的新情况,因材施教地作好自己的工作,德育才会取得应有的效果。

其次,教育环境的多变性也决定了德育必须具有创造性。德育效果的好与坏、质量的高与低,在很大程度上还要受教育外在环境的影响。然而,学生面临的这些环境不是固定不变的,他们时时刻刻处在不停顿的变化和运动之中,这些变化会给学校教育提出新要求,要求教育者因时而变,因地制宜,有创造性地开展德育。

(三)示范性

德育还具有示范性特点。这是因为,德育不像物质产品的生产那样,是使用固定工具去作用于或改变没有思想的对象,德育的执行者和工具是融为一体的,成效取决于德育工作者自身的特点,即他们的世界观和道德品质,以及他们的意志和情感。因而德育工作者在其工作中必须时时处处重视自己言行的示范性。

(四)长期性与反复性

我们知道,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往往从教育者对学生道德知识灌输、道德规范传递开始的。这些知识和规范由教育者发出,传递给受教育者,要经历一个受教育者的对其内化的过程,它要求受教育者动员已有品德中的知、情、意、行各要素,这个内化过程也使得各要素经历由不平衡到平衡的发展过程。最后再产生符合教育者要求的相应的心理和行为。

在这个过程中,往往要经过多次的反复,或认识上没有真正解决,或情感上,还没有到位,或认识上能理解,但行为跟不上,等等。因此,要求教育工作者反复抓,抓反复。

(五)单独性与集体性

学校内对学生品德的培养,总是由单个德育工作者在具体的工作中负主要责任,主要通过某一个教育者个体具体组织和领导的,如在我国现行学校德育中班主任就起这样的作用。他们通过对教育对象的了解,制订具体的德育目标计划,组织和安排活动进程等,从这个意义上说,德育具单独性。然而德育又是德育工作者群体的共同责任,区就要求每个得有工作者都要负起对学生品德的培养。

三、德育的功能

学校德育的功能可以概括地表述为德育的社会性功能、个体性功能和教育性功能三个方面。

德育的社会性功能:德育的社会性功能指的是学校教育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对社会发挥何种作用。具体说来,主要指学校德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发生影响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在理解德育社会性功能时,要充分注意德育社会性功能实现的间接性。

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德育的个体功能是指德育对受教育者个体发展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可以描述为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发生影响的三个方面。其中,享用性功能是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最高境界。

德育的教育性功能:德育的教育性功能是指德育具有“教育性”,它有两大含义:一是指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二是指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

四、德育的任务

1.培养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2.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

3.逐步使学生具有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品质和法纪观念及养成文明行为习惯;

4.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良好的品德心理素质。

五、德育的内容

(一)德育内容的选择依据

一般情况下,德育内容的选择依据有三点:

1.德育目标,它决定德育内容;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决定德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3.德育所面对的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决定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同时,选择德育内容还应考虑文化传统的作用。

(二)我国学校德育内容

1.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我国中小学德育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

2.理想教育

3.集体主义教育

4.劳动教育

5.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

6.自觉纪律教育

7.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

考点二 德育的过程

一、德育过程的概念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德育目标对学生在品德发展上所提出的要求,借助于相应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对其政治意识、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等方面施加影响,并引导其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过程。

简单来讲,德育过程即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以形成受教育者一定的思想品德为目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过程。

二、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德育过程的矛盾是指德育过程中各要素、各部分之间和各要素、各部分内部各方面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包括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矛盾,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受教育者自身思想品德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矛盾等。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这是德育过程中最一般、最普遍的矛盾,也是决定德育过程本质的矛盾。

三、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1.构成品德的四要素

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

(1)知,即品德认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品德观念,包括品德知识和品德判断两个方面。

(2)情,即品德情感,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人们对客观事物作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表现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

(3)意,即品德意志,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人们为实现一定的品德行为所作出的自觉而顽强的努力。它表现为:在确定品德动机时,能用理智战胜欲望;在实践品德行为时,能排除各种干扰,坚持到底。

(4)行,即品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它是通过实践或练习形成的,是实现品德认识、情感以及由品德需要产生的品德动机的行为定向及外部表现。

2.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

(1)道德认识是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的基础。道德情感在促进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的转化中起着调节作用。道德情感是学生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实现转化的催化剂。

(2)道德意志对道德行为起着维持作用。道德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目的,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为时,克服困难和障碍的心理过程。

(3)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品德好坏的客观标准。它在品德结构中具有关键的作用。一个人的道德行为是道德的最终表现,也是德育的最终目的。

3.知、情、意、行的发展顺序

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德育具体实施过程,又具有多种开端,这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1.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必须依赖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

任何外界的教育和影响,都必须通过学生思想状态的变化,经过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才能发生作用,促使学生品德的真正形成。

2.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实质上是对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综合过程

学生不断做出反应,斗争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品德不断发展的过程,矛盾和冲突是促进道德发展的直接动力。教育者应当自觉利用矛盾运动的规律,促进学生思想矛盾向社会需要的方向转化。

3.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实际上也是他们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

根据这一规律,要求教育者在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发挥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三)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1.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的过程中,接受外界教育影响,逐渐形成和发展,并通过活动和交往的过程表现出来的。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品德形成是学生能动地接受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多方面教育影响广泛多样,既有校内的正式影响,又有校外的非正式影响,既有积极正面的影响,也有消极负面的影响。

(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1.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要使德育适应社会不断变化的要求,就需要在德育内容、手段、方法等方面不断地加以调整、补充。其次在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通过长期的训练、积累才能实现。最后在意识形态领域里,不同的思想斗争长期存在,必然会反映到学生思想中来,这就决定了德育过程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德育过程是一个反复的过程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成长时期,世界观尚未形成,思想很不稳定。学生品德过程中的反复是不断深化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正确认识和对待这种现象,耐心细致地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在反复中逐步前进。

3.德育过程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

长期、反复、渐进性特点要求教育者必须持之以恒、耐心细致地教育学生,要正确认识和对待学生思想行为的反复,善于反复抓,抓反复,引导学生在反复中逐步前进。

四、德育过程的基本原则

(一)理论和生活相结合原则(知行统一原则)

贯彻这一原则要求:(1)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2)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在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3)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4)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二)疏导原则

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讲明道理,疏导思想;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严要有度;②严要有方;③严要有恒;④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充分信任学生;⑤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⑥不能迁就学生。

(四)发挥积极因素和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长善救失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内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内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②长善救失,通过发扬学生的优点来克服其缺点;③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觉进行自我修养。

(五)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该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②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德育网络;③处理好衔接工作,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制度化、连续性、系统性。

(六)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木要求是:①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②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放矢地进行教育,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七)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德育工作既要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又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并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

①坚持正面教育原则;

②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

③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和集体组织的公约、守则等,并且严格管理,认真执行。

(八)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善于组织和教育学生集体,并依靠集体教育每个学生;同时又通过个别学生的教育来促进集体的形成和发展,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一原则是对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的成功教育经验总结。马卡连柯指出:教师要影响个别学生,首先要去影响这个学生所在的集体,然后通过集体和教师一道去影响每个学生,便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这就是著名的“平行教育原则”。

贯彻这一原则的具体要求是:

①建立健全的学生集体;

②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

③加强个别教育,将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辩证统一起来。

考点三 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德育途径

(一)思想政治课(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思想政治课(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师应充分发掘教材本身所固有的德育因素,把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起来,在传授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受到科学、社会人文精神的熏陶,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

(二)社会实践活动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并通过活动和交往表现出来的。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各种良好的品德和弘扬良好的道德风尚。

(三)课外、校外活动

(四)少先队、共青团组织的活动

(五)校会、班会、时事政策的学习

(六)班主任工作

二、德育方法

(一)德育方法

1.说服教育法

说服教育法又称为说理教育法,是通过语言说理传道,使学生明理晓道,分清是非,提高品德认识的方法。简言之,说服教育法就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说服教育是德育工作的基本方法。说服教育的方式主要有语言说服和事实说服。

运用说服教育法,要注意:第一,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第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内容真实、诚信;第三,态度真诚、热情;第四,善于捕捉说理时机,拨动学生的心弦,以增强教育效果。

2.榜样示范法

榜样示范法是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

运用榜样示范法要注意:第一,要选好示范的榜样。榜样应具有先进性、时代性、典型性。榜样一般有三种:一是教育者的示范;二是伟人及英雄人物典范;三是优秀学生的典型。第二,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榜样精神的实质,不要停留在表面模仿的层次上。第三,激起学生对学习榜样的倾慕之情。第四,要激励学生自觉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境界。

3.陶冶教育法

陶冶教育法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其方式主要有人格感染、艺术陶冶和环境陶冶。

运用陶冶教育法要注意:第一,要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教育者要加强自身修养,同时注意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形成良好的班风和校风。第二,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情境创设。第三,与启发说服相结合。

4.实际锻炼法(实践锻炼法)

实际锻炼法是让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活动中锻炼思想,增长才干,培养优良思想和行为习惯。锻炼的方式主要是学习活动、社会活动、生产劳动和课外文体、科技活动。

运用实践锻炼法的基本要求:(1)目的明确,计划周密;(2)适当指导;(3)坚持严格要求;(4)调动学生的主动性;(5)注意检查和坚持。

5.品德修养法(自我修养法)

品德修养法是学生在教育者的帮助下,主动地进行自觉学习、自我反思、自我锻炼、自我监控等来提升自己修养的德育方法。

运用自我修养法的基本要求:(1)培养学生自我修养的兴趣与自觉性;(2)指导学生掌握修养的标准;(3)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6.品德评价法

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它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

运用品德评价法的基本要求:(1)全面客观的评价学生;(2)奖惩目的明确,合理公正;(3)奖励为主,批评、惩罚为辅;(4)注意发挥评价的教育作用,引导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

(二)选择德育方法的依据

1.德育目标

2.德育内容

3.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

随堂即测

1.“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这句话表明在德育过程中( )。

A.知和行是紧密联系的 B.知比行重要

C.行比知重要 D.知和行是可以分开

2.教师通过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其方法是( )

A.锻炼法 B.实践法 C.示范法 D.说服

军队文职面试需要融入军队元素,注重实力和专业技能考生既需要具备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等,也需要具备专业方面的技能知识,这样才能在面试过程中脱颖而出,否则是很难通过面试主考官的“慧眼”。

试讲是军队文职面试考核的重要形式之一,主要适用于教学岗位。

军队文职面试试讲一般为时间10分钟左右,考生提前抽题,给出准备时间。

试讲备课不能面面俱到,一般为某一个知识点或一节课内容的某一个方面。它对教学的基本功和基本教学素养要求更高,因此一节10分钟的微课对考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一、10分钟试讲的特点

(一)时间短是试讲的首要特征。

试讲应该具有“短、精”的特点,在有限10分钟内,同学要能针对课程主题,精讲知识点、突出重点、难点,注重教学时效。

(二)10分钟的试讲也是“课”。

试讲的具体过程和课堂教学是一样的,也就是同学借助一定的教学场地、教学设备完成教学展示的过程, 期间包括老师问题的提出、课堂活动的安排、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等过程的再现。

(二)试讲应有相对完整的步骤。

试讲的形式没有统一要求,但是一个较好的试讲还是有相对完整的教学步骤的,包括知识点的导入,内容讲授(练习),总结和作业布置四个步骤。

在试讲过程中,由于时间有限,同学的语言组织和应变能力显的尤为重要。简单来说,就是教学语言要求生动、富有感染力的同时,必须做到精炼。否则,直接的后果就是时间冗长,效果呆板。

二、10分钟试讲容易出现的问题

(一)不会取舍教学内容,没有重点。

刚开始练习的同学,在教学中较难把握重点,往往容易讲得面面俱到,在简短的时间内,好像方方面面的问题都讲到了,但又是方方面面的内容都没有讲清楚。

(二)顾此失彼,本末倒置。

虽然在有限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但忽视了受众对象即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对现场教学的生成的调控。课堂不生动,死板。

(三)语速过快。

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将内容全部讲授完,而选择使用较快的语速。语速宜慢不宜快。过快的语速会影响考官的评分。

三、面试试讲注意的问题

责任编辑:郑智杰

查看全部

热门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