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848-8001

关注“地利”的悄然位移

2020-09-01 11:25:35
来源:解放军报
TAGS:

孙子曰:“夫地形者,兵之助也。”地形对作战行动的影响,从来没有人置疑过。然而,信息化、智能化战争条件下,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的不断发展、多军兵种联合作战及其行动方式的不断变革,使传统意义上的“地利”正在悄然发生位移。

武器装备发展对地形之困的克服。某种意义上讲,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就是为了不断克服地形条件的不利影响。比如,装甲车辆有轮式、履带式之分,火炮有自行和牵引之别,为了看清“山那边”的情况而有了雷达和卫星的超视距探测,为了增强作战人员行动效能而有了无人机、机器人的辅助,为了打击遮蔽物后方目标而有了迫击炮、甚至出现了“拐弯枪”,为了加大打击效果而有了火箭炮、导弹、甚至核弹,等等。当前情况下,信息化武器装备已经基本具有了适应战场环境的全天候和全地形作战能力,由此使作战行动对战场地形的需求有了新变化,以往凭“险”“要”据守的作战地形条件,因为信息化武器装备有了超长“火力臂”和超强“点穴力”,“险”“要”之地成为敌方首选打击目标。比如“飞夺泸定桥”的桥头碉堡、《智取威虎山》中的土匪堡垒等,以现在的作战理念看来,都属于易摧毁的“危重”之地。可以推测,武器装备的不断发展,正在影响并改变着地形军事价值的原有内涵。

作战方式变革对地形之要的逾越。高新技术不仅推动着武器装备的发展,还促使作战理念发生变化,使千百年来陆战场以地形为主要依托的行动方式发生着根本改变。比如,“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形条件,因为有了“蛙跳”战术,失去了原本的战术价值;而“非线性作战”“非接触作战”等作战方式的出现,几乎又让地形的军事价值降至“冰点”;当出现“网络中心战”“信息战”“心理战”等不同空间维度的作战活动后,地形的军事作用如何发挥引起不少争论。即便是在地面展开的作战行动,地形的依托性也明显降低,比如,远程精确打击方式下,作战力量只能隐蔽分散配置,不用再顾虑地形的容量大小;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攻击方式下,作战行动只能小规模组织,不用再顾虑地形的地貌地幅情况;空地协同作战方式下,地面遭遇战的处置方法不再是抢占有利地形,而是变为呼唤空中火力进行引导打击,等等。可以推断,未来信息化战场上,陆战场所依托的重要地形条件将发生新的价值转移。

战争目的调整对地形之需的减弱。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说:战争的目的是使敌人失去反抗力,如果只是消灭敌人军队、占领敌人国土,而没有让敌人屈服,都不能视为战争结束。人类文明进步到今天,战争目的更是远离了对歼敌数量和攻城略地的追求。比如,1983年,美国发动入侵格林纳达战争,武力扶持起亲美政权后全部撤离;1989年,美国发动入侵巴拿马战争,强行推翻并更替该国政权后全部撤离;2011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军队发动了利比亚战争,协助利比亚反政府武装夺取政权后全部撤离,等等。可以想象,当战争的目的进一步调整到只是让敌人失去意志、使敌人顺从屈服,那么消灭敌人军队、侵占敌人国土将非首选之策。而如果战争不再追求歼敌数量,那么就不必费心选择有利地形;如果战争不再追求攻城略地,那么就不必陈兵控守重要地形。需要的是,不受地形约束并超越地形限制的精兵击要行动,其全地形、全天候特点进一步凸显,比如2011年5月1日,美军突袭本·拉登的“海矛之神”行动。可以推断,在未来信息化战争中,有限清除敌重要目标、精准毁瘫敌作战体系,必然成为优选的作战目标和手段,而夺控有利地形的军事行动或将逐渐淡出战争历史舞台。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地形的军事价值正在位移,但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消失。毕竟,当前人们赖以生存的主要还是陆地环境,陆战场仍然是当下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内的决定性战场,加之,战争规模越小,作战行动越具体,地形的重要意义就越突显。所以,对地形军事价值的发挥及位移变化,仍应给予长期不间断的关注。

责任编辑:郑智杰

查看全部

热门资讯

推荐资讯